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语言,网络的发展,上网人数的增加,带来了网络语言的发展。所分析的网络语言是指活跃于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的一些较有特点的网络用词和符号。笔者通过对其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将目前在网上流行的网络语言归纳为十大类别,同时分析了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就如水、电和空气一样,互联网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网络语言、网络广告、网民、网虫……铺天盖地、蜂拥而来,2011年"Hold住"及"Hold住姐"等词的出现,为网络语言的流行带来了又一高潮。本文通过对流行网络语言构成的归纳与总结,并通过模因论剖析网络语言的内在生成机制,分析了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网民特别是学生网民规模持续上升,作为网民,特别是学生网民网际交流的主要语言,网络语言得到蓬勃发展.。本文研究了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的词法、句法,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并对网络语言的发展作了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并且逐渐成为流行的趋势,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展现出空前的活力.本文试从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探究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令人感触最深的当属网络语言的出现。网络詈词是网络语言中性质最为特殊的一类词汇,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不文明的网络语言现象,违背了网络语言交流文明与规范的要求,同时又受到了很多网民的追捧。基于上述的特殊性,文章主要从语言、网民、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来探讨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同时也对汉语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问世,网络语言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它逐渐成为区别于传统话语体系的新型语言体系,在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中,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载体。近些年来,网络语言已经跳出了网络空间,开始频频在现实社会中亮相,学生的日常交流、日记、作文,甚至连社会的主流媒体,诸如新闻、报纸等也不难见到网络语言的身影。中学语文作为依靠传统语言体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一门学科,网络语言的流行化趋势必然给其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剖析网络语言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描述了网络语言这一新生语言形式的产生、类型、特点及流行的原因,由网络语言认识上误区,对网络语言给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带来的影响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探讨了社会大众对之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网络语言流行的现状进行了立体考察。首先分析网络语言流行的基本特点,然后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指出了网络语言流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流行的网络语言如何规范提出了基本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网络语言的流行,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影响,为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基于此,需客观分析网络语言,深入了解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主动抢占网络阵地,推动承载社会责任感的网络语言,用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力端正大学生网络语言行为,为有效应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杜义宁 《文教资料》2012,(16):36-37
近几年出现的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网络流行文体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发展了网络文学,而且使得网络文化的发展更加开放和多元化。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网络流行文体语言实例分析网络流行文体语言产生的背景、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人们文化心理变化,从而探求网络流行文体语言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X+的说”是网络语言中新出现的句法现象。“的说”是个具有高确信度的语气词。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意志、感情的强烈肯定,突出强调说话人所说的内容确实是这样的。其中“X”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祈使旬。“X+的说”旬式可以视为是一种有标记的句式,“的说”是高确信度的标记。由于网络交际这个大语境的要求。“X+的说”句式也具有机器化和宣告性的特点。但“X+的说”还有自己的特点。“的说”承载了表达语言主观性的功能。“的说”的产生是动词“说”逐渐虚化,和“的”粘合在一起表示语气的过程,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做”是“作”的后起字,开始时“作”是一个有三个读音的多音字。“作③”与“作①”读音相近。“作②”与“作③”意义相同。而“做”最先只是一个与“作②”相同的俗字,后来“做”的读音开始分化。分化出了一个读音与“作③”完全相同的“做②”。到了普通话中,“作”、“做”都集不同的读音为一。只留下了“作③”、“做②”。这时“作③”因义项过多而不堪重负,就把原本与“做②”相通的义项逐渐转嫁给了“做②”。由此义项引中开来,致使两者的通用面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3.
“火星文”的生态语言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解析新兴的网络语言——“火星文”。指出“火星文”顺应科技发展需要,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社会观,并指出了“火星文”破坏了语言环境,因此需要对它加以规范,以维护语言生态的平衡。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陆俭明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讨论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和热点问题.由于语言研究之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滞后性,其中有一些内容值得继续探究:“语言本能说”、“运用层次分析法切分语言结构时‘不能根据语感”"、“‘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结构”等.  相似文献   

15.
网络称呼语“亲”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称呼用语,近年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作为人际称呼语"亲"的使用主要受到职业、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工作于较自由环境的工作者使用"亲"较为频繁,使用"亲"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年轻人也比中老年人多,其使用场合和被称呼的对象具有限制性,被称呼的对象多是与使用者关系亲密的人,多用于非正式场合,还没有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  相似文献   

16.
“水门事件”以来,“一门”族词语进入汉语系统并广泛出现于各种传播媒介。通过分析“一门”族词的结构特征、产生方式及流行原因等,可以发现“一门”族词的出现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发展。对于目前“一门”的语义泛化甚至滥用现象,则应保持警惕,强调使用的规范。  相似文献   

17.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古代娄底表示"儿子"之称本用“崽”,“子”当是外方言的“舶来品”。从娄底各县市的方言语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子"缀词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形成的、以双音节为主的“子”缀词:二是现代强势方言影响而形成的、以三音节为主的“子”缀词。娄底方言“子”缀词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创造的类推原则;二是历代北方移民及其语言的渗入。  相似文献   

20.
萨丕尔是语言学界的大师,探究萨丕尔语言观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学界对萨丕尔的研究似乎不够重视,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甚少。我们则从语言“沿流”概述、影响“沿流”因素以及“沿流”流向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析了萨丕尔语言“沿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