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代大学生应确立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普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法律意识。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必须帮助他们确立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和契约(合同)意识,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法律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不仅需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普法的质量,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使我国公民对法的认识,开始由“法制”向“法治”转变,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逐渐达到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转变为法治意识。而探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法治国家在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效应,其次主要论及了法治国家效应生成条件中的公民要素。其中重点强调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养、公民理性意识的形成、公民法律信仰的养成及公民道德方面的建设。公民的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统一于公民行为中,对于实现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法律支配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我国法治建设的途径:一、制定良好的法律;二、树立法律的权威;三、实行违宪审查;四、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法意识是法治建设的根本,贯穿于法治建设的金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提高公民的法意识;法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法律理念的确立,而法律权利本位、法律至上、司法自治和程序正义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法治理念,才能更好地强化法律意识,使广大公民成为法治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要处理好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与健全法治建设、保持民族个性与培养公民意识、弘扬民族法律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法律权威以及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与国家法制统一等五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学生作为我国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公民意识养成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民意识为视角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体现了时代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契合了大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需要,是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普法"目标就是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即通过"普法"让公民既相信法律的效力,又遵守法律的规定、更维护法律的尊严.但就目前我国社会法治水平的现状而言,要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仅靠普及法律知识(法学原理、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文化中关于社会规范方面的积淀更多的是倡导"权力至上","人治"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意识中世俗的潜规则根深蒂固,人们的日常表现常常偏离"法治"要求.  相似文献   

11.
普法的实质就是指通过法律信息的传播,改变并确立民众法治观念的活动,普及公民法律知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项重要的使命.基于对当下我国普法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普法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而现代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客观公正地报道、为受众提供及时服务等等,对我国的普法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大众传媒中的受众及其细分理论角度,分析其在我国普法语境中具有实效性,然后对普法宣传的对象做出具体的划分,分别从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普法策略,这可以获得最好的普法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思维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法律思维方式的涵义、特征以及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三个方面对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是构成法治社会的要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为此,就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4.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识、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公民法治意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程序与规则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要引导他们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按照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培养法治情感,提升法治行为能力,促进整个社会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少先队小干部》2012,(Z2):12-13
1985年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近3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普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2011年"六五"普法规划正式启动。亲爱的小读者,法律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从小要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小公民。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法律体系建立较早的西  相似文献   

16.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法治理念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的把握及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上升为法治理念,最终建立法治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它还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作出了具体规 定:“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此,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高中生需要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崇尚"法治"否定"人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核心;正确处理法治建设中的三个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主体;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就成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