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格论,主要在四个维面上展开:一是对“格”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格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四是对诗歌“格调”之论的理论反思。古典诗学视野中诗格论的展开与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承传、提升与消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唐五代诗格中,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很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不仅注意诗歌体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艺术规律.推动了唐诗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唐五代诗格中,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很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不仅注意诗歌体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艺术规律。推动了唐诗发展。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心"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阐述"艺术的心"含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绝缘、同情、慈悲,指出"艺术的心"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的融合,然后梳理了"艺术的心"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总体背景中探讨它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陆机、刘勰的基础上,王昌龄于《诗格》中提出了创作灵感的产生与捕捉的具体途径,并且提出了学习古人的目的在于从前人的作品中捕捉灵感,而不是文意、文辞、字语。在《诗格》中,王昌龄提出了创作的"三境说":物镜、情境、意境,这三种境地,既是并列的,又是递进的,在近代,王国维融合了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了"三境说",提出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6.
作为表达诗学现念的基本手段,选诗和理论阐述互为表里,共同建构起唐五代诗格的体系架构,僧人诗格也是如此.通过对选诗时段、所设门目、典范诗人的统计分析可知,僧人诗格在个性差异之外,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类别共性.这既为解读唐五代诗格开启了方便之门,也为彼此的理论互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格"辨》(The Case for Case)一文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摩创立格语法的经典文献。文章通过梳理《"格"辨》中格、格框架以及深层格等核心概念,重点解读该文中格语法的体系建构。文章认为,《"格"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深层结构中引入格以实现对转换语法的修正,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创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格语法体系;《"格"辨》的意义在于将语义和句法结合,开启句法语义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格”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在宋代文学批评与理论视野中首次得到大量运用与较为深入地阐说,表现为:在诗评中开始广泛出现,在诗论中得到提升,在词评中也得以引入。这标示出“格”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成型与展开。  相似文献   

9.
“格”这个范畴自古即有。但其概念、名称及所指等在古今中外的语言学观点和论著中不尽相同,其用法也各异。基于此,论文在以往的形态格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标志格和隐涵格的概念,使“格”的这三种表异实通的形态处于同一个体系和发展层面中,以尽量使我们看清语言发展的某些趋势和特点,并对传统格的发展也作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1.
晚唐五代是诗格创作的繁盛期,是当时诗学理论著作的主体。对这一时期的诗格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全面认识唐五代诗学的发展,对研究唐宋诗学理论的转变也不无裨益。本文对晚唐五代诗格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清理,并对未来的研究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格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Chom 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理论之一。形态格、抽象格区分不同语言格的表现形式。英语是格形态变化不太丰富的语言,英语的格通过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来,即英语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  相似文献   

13.
黄正建 《家教指南》2022,(5):136-142
唐代法典律令格式中的格有两类,一类是诏敕编辑类,一类是非诏敕编辑类,后者是一种带有条件或标准意义的规则规格。敦煌经济文书中出现了三种“格”的用例:第一种相当于“法”;第二种写有制作颁发日期,是有司按期制定的规则规格,与选格、举格、勋格等属一类;第三种虽写有尚书省二十四司名称,但可能也是有司制定的规则规格,属于留司格。这三种用例的格似乎均非“诏敕编辑类”性质的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字格聚合词系统性描写,从聚合词的形式结构和形成语义原则等方面,揭示出三字格聚合词形成的内在机制。并探究三字格聚合词的形成原理,论证三字格聚合词的形成和稳固是语音、语义、词汇系统、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聚合词也含有三字格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在一脉相承的过程中往往又体现出各成系统的特征。以"势"为例,《文心雕龙·定势》首次将这一概念从文学理论的角度予以系统阐释,之后各朝论文之作皆有所涉,在唐代文人的相关诗论作品中更是蔚为大观,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势"之内涵在被继承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为发展。着重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唐五代诗格类著作中涉"势"之论,通过同一朝代不同文人的相关论著以窥探"势"论之同与异,在理论探索的同时,力求借助这类著作进一步了解其与近体诗成熟、繁荣的关系及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诗格与诗味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诗格与诗味。指出,写诗要重视诗味,也要重视诗格。诗人只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写出新的时代的新的意境,努力创作既富诗味、诗格又高的力作,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诗坛的现状也必将进一步改观。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心”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阐述“艺术的心”含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绝缘、同情、慈悲,指出“艺术的心”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的融合,然后梳理了“艺术的心”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总体背景中探讨它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诗格与诗味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诗格与诗味。指出,写诗要重视诗味,也要重视诗格。诗人只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写出新的时代的新的意境,努力创作既富诗味、诗格又高的力作,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诗坛的现状也必将进一步改观。  相似文献   

19.
《“格”辨》(TheCaseforCase)一文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摩创立格语法的经典文献。文章通过梳理《“格”辨》中格、格框架以及深层格等核心概念,重点解读该文中格语法的体系建构。文章认为,《“格”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深层结构中引入格以实现对转换语法的修正,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创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格语法体系;《“格”辨》的意义在于将语义和句法结合,开启句法语义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人关于文体的认识散见于诸多特定的范畴之中。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意格”说中蕴藏着古代文论家的文体现。谈论诗.离不开“格”.正如谈论诗离不开“意”一样。也由于“格”的义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意话语同诗格话语在古代诗文之论中常常交替出现,甚至以“意”为“格”,意就是格,格就是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