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文本语言的感悟教学中,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积累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中许多老师关注课文的重点词语的品析,在此方面舍得花力气,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在意识里也认为标点是课文的末梢神经,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标点的意义超过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说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推敲的结果,那么,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注重言语形式,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蕴藏在具体的文字中。一、精读教材是关键教材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同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媒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阅读教学的深度。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精心选择和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解读文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进去,感悟内涵,关注写什么。要反复阅读课文,仔细品读课文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深刻领悟其内涵。二是读出来,领悟写法,关注怎么写。在领悟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3.
课文中的关键词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关键字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品味语言,就能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4.
言语,它指的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这门工具的具体运用,虽然遵守共同的语言规范,但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却因人而异。课文是作者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其言语形式体现了作者成功的言语经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言语形式,感受作者丰富而又独特的言语经验,那么既可更新教学内容,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言语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一、非文字语言的内涵打开苏教版教材,教师往往会忽视一些看似不经意之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标点、段落间的一处留白、一幅配套的文本插图、文章里的一种特殊句式等等。这些众多的“一”绝非信手拈来,它不曾用引人注目的字眼来表达自己在文本中的价值,但却承载着全文的核心,浓缩着文本的精华,具有超强的信息量。诸如此类的课文中的不经意,其实就是一种非文字语言。  相似文献   

6.
连鸿霞 《成才之路》2010,(28):36-37
言语实践是以教材为载体,实践的过程应是学习语言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言语实践的有效性,应体现在通过语言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习得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并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深入文本,探寻文本深层意义,最终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7.
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去关照文本的教学已逐步形成共识;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最主要,或者说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言语形式"。然而,行走在这条路上也必须直面这一问题;我们用怎样的策略、方法面对文本、课文、学生?本文从感受、捕捉作者的个性语言、把握、打造编者的目标语言、点拨、训练学生的情智语言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是由细节构成的,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教材的良方。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潜心关注文本细节,怀有一颗敏锐的心,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就一定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具有高品位的教学新境界,演绎出充满活力、焕发魅力的精彩课堂教学。一、玩味标点,挖掘文本深意何为细节?有时,看似一个不经意的标点,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意,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标点符号中的"秘秒之处",品其味,悟其情。例如,苏  相似文献   

9.
反讽叙事是叶圣陶小说形式方面的主要特征,而这又突出表现在其小说文本中言语反讽和性格反讽。言语反讽是在文本的某一局部,叙述者表面上陈述一种意思,作者的真正意图却含而不表;性格反讽是对知识分子委琐、怯弱、自私、动摇、麻木的灵魂进行反讽。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形式批评,立足回到文学自身.对"文字"的批评,是他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尺度.他所说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他认为文字创造应该完全;"文字"运用与言语运用可以实行转化,提出以口语造"意境";"文字"与言语转化的中介就是作者的深切体验和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指向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言语智慧,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载体,让言语智慧在言语思维上落脚,语文教学就不再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12.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语言文字优美,适合学生积累文字,模仿说话。特别是诗歌类的课文,工整的句式,非常适合学生"仿照句子说一说,写一写"。除此之外,每篇课文都配有栩栩如生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令人赏心悦目,给人美的享受,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直观、与课文联系紧密等特点,为学生说话训练提供了方便。合理利用文本,借助插图、文字、标点,找准文本的说话训练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深究教材,抓住文本的价值,合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14.
以"本"为本——立足文本;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言语发展,我们可以让言语实践与文本内容学习水乳交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目的。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靠掌握系统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还要靠长期的言语实践训练,也就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或结果。在对一篇篇课文品味理解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然后逐步提高。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备课组做了不少尝试,让言语训练和内容的学习得到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留有不少"空白点",它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激活思维,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推敲词句,倾听人物心声;揣摩标点,品味其中韵味;利用插图,实现图文结合;想象结尾,延续文本精彩等策略,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力,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是静态的文字。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使静态的文字灵动起来。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史铁生  相似文献   

17.
当代小说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无标点文字”的言语现象,“无标点文字”并不是没有运用标点,而是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标点符号:空符。其他标点是有形标点,空符是无形标点。空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言说叙述方式,开阔了文本的叙述视野,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空符运用是一种高超的创作技巧,我们应研究规范空符,使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需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八单元的文本教学,教师要寻找文本中的"笑点",引导学生在"慢读"中感受故事人物的语言智慧;也要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打开文本语言的"包袱",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王尚文教授也说:"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不等同于挖掘教材.是针对教材教法提出来的全新概念。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读出课文背后的意思,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言语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