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拍球的要领:两脚左右分开,双腿微屈,手指自然分开、微屈,根据球弹起的速度,看准球弹起的方位、高度,主动"找"球,拍打球的上部,要有连续拍球意识。皮球的选择:球的大小适中,色彩鲜艳。  相似文献   

2.
1.顾此失彼例1一皮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到水泥地面上,然后又弹起到同一高度,在整个过程中,动能、势能的转化情况是:()A.势能~动能一势。能;B.动能一势能~动能;C.势能~动能~势能~动能一势能;D.动能一势能~动能~势能~动能.错解皮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从地面弹起上升,动能转化为势能.本题答案选A.解析上述解祛顾此失彼,只考虑到皮球在空中下落及上升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没注意皮球与地面碰撞时动能与势能也要发生转化,选错答案.实际上皮球碰到地面要发生形变,这一过程先是动能转化为皮球的弹…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如图1所示,小球从某一高度落下与地面发生碰撞,弹起以后,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离开地面并上升到最高点,由于重力的作用,小球竖直下落与地面相碰,如此反复,直到最后静止在地面上。此运动过程是机械  相似文献   

4.
例1。有两个相同的木球A、B,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A球被水平方向飞来的子弹所击中,且子弹嵌入A球内部,则两木球: (1)仍同时到达地面;(2)A球比B球先着地;(3)A球比B球迟着地。“上当”途径:A球被水平方向飞来的子弹击中,而获得了一个水平方向的分速度。由于水平方向的运动与竖直下落运动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分运动,因此水平分速度并不影响A球的下落运动,故两球仍同时到达  相似文献   

5.
质量不同的两个重物同时从同一高度坠落,哪个下落得快?哪个先着地?对于这个问题,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比较石头和羽毛的下落速度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总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由于符合常理,此后大家都把它当作真理,没人去怀疑。直到400多年前不迷信学术权威的伽利略说:两物下落速度一样且同时着地。大家都认为不可能,为此他通过180英尺高的比萨斜塔坠球实验让大家目睹质量不同的两球从同一高度坠下后是同时着地的。用实验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必修 ) (人教社 )物理第一册 1 32页习题题 质量相同的两个球 A和 B从同一高度落下。A落在泥地上 ,停止运动 ;B落在钢板上 ,向上弹起。在以上碰撞中 A所受泥地的冲量与B所受钢板的冲量相比 ,哪个大 ?原解 取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 ,两球质量相同 ,且从同一高度落下 ,因而落到泥地和钢板上时两球速度相等 v A=v B,方向竖直向下 ,它们的初动量是相同的。由于落地后 A球停止运动 ,v′A =0  ΔPA =mv′A -mv A =-mv A >0B球向上弹起 ,v′B 与 v B方向相反 ,v′B>0 ,所以ΔPB =mv′B -mv B…  相似文献   

7.
隐形间谍     
中文助读: 丹尼喜欢玩他的弹簧单高跷。他骑着单高跷向上弹啊弹,又往下落啊落。“当我向上弹起时,我可以看见所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2~7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以前学过的分数其他知识的教学安排的实践活动.教材首先通过熟悉的场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通过实验来分析问题的愿望.接下来,结合示意图简要说明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然后先让学生用同一种球选择不同的高度做实验,分别记录每次的下落高度、反弹高度,计算出反弹高度分别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从而发现同一种球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用不同的球选择不同的高度做实验,用分数分别表示每一种球每次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你知道吗"对引起球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了简单说明,并介绍了体育比赛时对篮球反弹高度的规定,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崔凌云 《物理教师》2005,26(11):55-55
《2005年物理高考科研测试(二)》中有这样一道题: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质量为m1的小球1,在其正下方地面处有另一小球2,现令球1从静止出发开始下落,同时令小球2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使上、下两球在空中相碰,相碰处离地面的高度为小球1落前高度的34,如图1所示.碰的时间极短,且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物理高考科研测试(二)第10题为: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质量为m1的小球,在其正下方地面处有另一小球2,现令球1从静止下落,同时令球2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使上下两球在空中相碰,相碰处离地面高度为小球1下落前高度的3/4,碰撞时间极短,且不损失机械能。假如小球2的质量m可以取m=m1,2m1,3m1,……,nm1要想碰后球1最后升高的高度最大,试论证上抛的小球质量应为多少?解答设小球1下落前高度为H,从开始下落到与球2相碰时间为t,球2上抛初速度为vo,则有:H/4=gt2/2……(1)3H/4=v0t-gt2/2……(2)设刚要碰时球1速度的大小为v1,因为无论小球2的质…  相似文献   

11.
教学现场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玩具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教师做两个玩具球同时下落  相似文献   

12.
海耶斯 罚球时,海耶斯向下一蹲,随即像弹簧一样弹起。不了解他的对手都以为他身体向上“弹起”前倾的同时球已经出手,很可能过早进线形成罚球违例。事实上这时候球还在海耶斯的手里.等到整个身体都直起来了.他才缓慢地将球射向篮筐。这套动作僵硬而脱节,活脱脱像个机器人。  相似文献   

13.
在解决与运动有关的力学问题时 ,参考系的选取是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和解题技能的一种具体体现 ,选取合适的参考系 ,就能避开难点 ,突出重点 ,由繁到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化变速为匀速例 1 如图 1所示处于同一竖直方向相距为a ,可视为质点的两个静止小球P、Q ,且P在上 ,Q在下 ,先让球P自由下落了b ,此时Q也做自由落体 ,结果两球同时着地 ,试求小球P开始下落时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P、Q在下落过程中 ,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 g ,若以Q为参考物 ,P相对Q的加速度为零 ;在Q开始下落时 ,P已下落了b ,其速度为vp=2gb,因此P相…  相似文献   

14.
职业高级中学物理新教材上册(1996年版)第七章(动量)习题的第三题(第193页)的题目为“质量相同的A、B两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A球落到地面上停止运动,B球落到钢板上后向上弹起,A球所受地面对它的冲量和B球所受钢板对它的冲量相比,哪个大?”与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认为“B球受到的冲量大,因为B球落到钢板上后向上弹起来,动量变化的绝对值大于A球动量变化的绝对值”。对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物理高考科研测试(二)第10题为: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质量为m1的小球,在其正下方地面处有另一小球2,现令球1从静止下落,同时令球2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使上下两球在空中相碰,相碰处离地面高度为小球1下落前高度的3/4,碰撞时间极短,且不损失机械能。假如小球2的质量m可以取m=m1,2m1,3m2,……,nm1要想碰后球1最后升高的高度最大,试论证上抛的小球质量应为多少?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市2020年高考物理第14题为例,使用通用软件Mathematica对不同转速篮球下落的运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决定落球能否向上运动的是球的转速够不够高,而非人所站高度够不够;如果球的转速足够大则落差不大就实现向上运动,如果球的转速不够大则人站得再高也无法实现向上运动.该考题的表述不准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7.
王彬 《物理教师》2005,26(1):3-43
问题的提出:一个小球在水平面的上方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落,与地面相撞后向上弹起,到达最高点后又开始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不是机械振动? 有不少参考资料和一些教师认为这不是机械振动.理由是小球的位置并没有越过平衡位置,只是在平衡位置的上方上下运动,而不是在平衡位置的两侧往返运动,其运动的特点与机械振动的特点不符,所以小球的运动不是机械振动,  相似文献   

18.
Sn=a11-q是数学中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下面是它在物理解题中的几例比较典型的应用. 例1小球自高h=4.9m处从静止释放,落地后又被地面竖直弹起,每次弹起的速率为着地速率的910.求小球从第一次碰地开始到最后停下来的过程的时间.球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忽略不计,且不计空气阻力.g取9.8m/s2.  相似文献   

19.
题目:一质量为m的皮球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反弹起来的高度为原来的3/4,要使皮球反弹回高h处,求每次拍球需对球做的功.学生的解法:学生在解答此题时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解答出每次拍球需对球所做的功为1/3mgh,另一部分同学解答的答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第11题: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K,电磁铁吸住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M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