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唐代李德裕,出身名门显贵之家,历经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德裕的为官历程,始终是与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牛党集团和强大的宦官势力斗争相伴相随。在平定边患、整顿内忧方面,立下了显赫功绩。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罢相,牛党之徒白敏中、令狐陶、崔铉等掌握朝中大权,将李德裕贬往海南。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李德裕和韦执谊两人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在祭祀韦执谊青冢之际,李德裕写下了《祭韦相执谊文》,表达了对韦执谊的无限思念。以李德裕为代表的许多唐代贬官,为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海南岛的后裔问题,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谜团。  相似文献   

2.
李德裕贬谪袁州,为时一年,这在其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李德裕袁州赋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既有对仕途险恶的忧惧化解,又有对异域山林的眷恋思慕,它真实地反映了李德裕在袁州期间的政治心态和文学情怀。同时,李德裕赋作善于借物抒情,它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正直有为的胸襟。  相似文献   

3.
察哈尔都统是清朝统治察哈尔地方的重要官职机构。有清一代,察哈尔都统共69任,计66人。在旗籍出身上,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满洲、蒙古八旗,且以上三旗居多。历任察哈尔都统来源广泛,入仕途径多样,既有世职、恩荫,亦不乏以学校、科举、笔帖式等入仕者,尤以世职入仕者为多。这一群体在任职察哈尔都统前都曾主持或参与中央和地方军政事务,还有一些早年在察哈尔地方任职,具有丰富的仕宦履历,也能反映其任职前的仕宦成长轨迹。察哈尔都统任职时间较为稳定,但又略显仓促。在结束察哈尔都统任职后,其中的大多数得到升调或迁转,以回京供职或转任其他驻防长官为主,体现了驻防官员的流转,另有因疾病或处分离职及卒于任上的情况,反映了这一群体任职之不易。察哈尔都统的群体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察哈尔地方乃至整个边疆地区的政治生态及其统治政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在元代,怯薛入仕较其它途径入仕官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表现在任职迁转上,他们不遵循元政府的普通规定,往往被皇帝直接提升而不经过中书省,其根本原因在于怯薛入仕后依然与皇帝保持着怯薛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怯薛入仕较其它途径人仕官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表现在任职迁转上,他们不遵循元政府的普通规定,往往被皇帝直接提升而不经过中书省,其根本原因在于怯薛入仕后依然与皇帝保持着怯薛关系。  相似文献   

6.
莫友芝的诗经历了由为仕之诗到为圣之诗的转变,这和其由积极入仕到绝意仕途的人生历程相吻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诗中表达的真性情与入仕的思想是互为消长的。莫友芝的为己成圣和立功外王的复杂心态表征为诗性与仕途的纠结,反映出一代士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影响深远,此历史阶段,门阀士族入仕途径的变迁记载了门阀制度的盛衰历程。"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是这段历史时期门阀士族进入仕途的两大主要途径,这两种入仕途径与门阀制度的盛衰存在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9.
“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即遭迫害,王叔文、王侄于次年被害致死,“八司马”无一例外地被贬谪至远州任职,凌准、韦执谊先后去世,只有程异被起用。元和十年(815)二月,  相似文献   

10.
仕途与中国文学郭术兵综观中国文学史,在文坛上粉墨登场、自由挥洒的几乎都是士大夫文人,而且从宏观上看,积极入仕、建功立业是贯穿中国文人共同的思想轨迹;就单个作家而言,他们又大都陷入了“壮志凌云──出仕为官──官场失路──愤世疾俗”的怪圈。这并非历史的巧...  相似文献   

11.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可以说一生都在出处矛盾中度过,他一生未离仕途,但又一直未间断对"隐处"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从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思想矛盾现象.我们认真研读白居易前期的诗歌创作,就会发现,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已萌生了对隐处的思考和向往,并逐渐形成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中隐"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贡和科举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项英在担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期间,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长期与中央存有争论,并因此多次受到毛泽东和中央的批评,但他仍长期保持着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项英本人的政治经历、政治水平和战略判断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中央选择项英任职新四军的审慎考虑、新四军斗争活动所处的实际境况及毛泽东和中央对新四军的南方战略长期存有寄望所决定的。项英长期以来囿于江南情势进行战略谋划,围绕据皖南再  相似文献   

14.
薛奎是北宋前期的一位名臣,其家族现存十方墓志。通过对薛奎家族现存墓志的分析,梳理了薛奎家族的世系、仕宦过程及婚姻状况。绛州薛氏家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例子,薛奎祖上三代均无人仕宦,后由于薛奎科举中第且仕途显达,其家族成员凭借薛奎荫补入仕,薛奎子女也得以和知名之士联姻,家族迅速发达。但由于后人们在仕途上乏善可陈,薛奎去世后,薛氏家族迅速衰落。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仁人志士通过读书入仕做官治天下,以达到忠君报国的目的,但往往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理想被现实撕得粉碎,不得已寄情山水,托言诗词,通过诗词写景、抒情、喻志。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6.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雷和科举两备途径.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一生游历广泛,所到之处都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旅游诗。根据白居易旅游诗中所表现的旅游心态,他的旅游生活大致可分为初入仕时期,贬谪江州、量移忠州时期,任职杭州、苏州时期和闲居洛阳四个时期。白居易的旅游诗既表现了他丰富的旅游生活,又反映了他独特的旅游观念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8.
傅璇琮与周建国联袂整理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是迄今参校它本最广、集珍本之长最多的一部李德裕文集。它不仅为当前及今后的李德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全面而真实的文本 ,而且整理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与现实都能“具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为学术界对李德裕以及中晚唐文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9,(1):78-81
乞留,即民众或官员对于即将满任或离任的官员乞求留任。虽然统治者对乞留问题十分重视,但是对于这些乞留请求却不曾全盘答应,这不仅是统治者对官员任职的全局考虑,更是对于统治秩序的维护。有时,官员受到乞留是官员深得民心的反映,更是官员政绩突出的表现,有利于官员的仕途发展。此外,乞留可以让中央了解到地方官员的真实政绩,从而对地方官员进行合理的任职安排。但是,早在北宋时期,乞留就已初生弊端,"伪乞留"现象已经出现,使得乞留现象真假难辨,南宋尤甚。  相似文献   

20.
科举与孤贫     
科举制度创立最明显的进步性就是否定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被世家豪族垄断了仕途的荐举制,为平民子弟中的优秀者步入仕途创造了进身之阶,也为社会人才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竞争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以往人们在研究历代科举入仕者的出身和社会阶层时,多以其父、祖是否居官为依据,笔者认为那是不科学的,而应以士子自身成长过程中具体家庭状况来进行区分,所以在这里使用了“孤贫”这一概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宋、明两代的状元和一甲进士及其中的孤贫之士进行多方面考察,来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