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俞平伯谓:"以世法读《红楼梦》,则不知《红楼梦》;以《红楼梦》观世法,则知世法。"观其红学研究之论述,笔者以为他前期的方向是批评与考证并重(例如在《漫谈红学》一文中所述"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晚年却多以禅悟为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梦、幻为切入点.探讨《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剖析“伤时骂世”主题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5.
脂砚斋等人作为有着特殊身份、最早的《红楼梦》接受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认识与阐释较为深刻、全面,能独树一帜,其中有言人所未言的灼见。脂批认为《红楼梦》主题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情,二是伤时骂世。脂批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对后世读者的接受及红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配合1982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在有关部门及私人藏书家的大力支持、协助下,举办了“《红楼梦》图书资料展览会”。展览会分五部分:(一)红楼梦版本及资料。(二)曹雪芹生平和家世。(三)《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四)红学史  相似文献   

7.
朱有燉系明初杂剧大家,曹雪芹以《红楼梦》名世。二者相去甚远,似乎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朱有燉杂剧在清代宫廷有着广泛影响力,曹氏家族与宫廷关系密切,故曹雪芹对朱有燉杂剧当不陌生;朱有燉贵为王侯,周藩系中原名藩,及至清代则风光不再,曹雪芹由朱有燉及周藩遭遇引发身世之痛,曹雪芹对朱有燉的接受存在事实依据;朱有燉喜好、对女性态度与曹雪芹很近,《红楼梦》中有所体现;朱有燉度脱剧封闭式的结构与《红楼梦》以神话开篇又以神话终结也颇为一致,种种迹象表明,二者之巧合看似偶然实有必然,虽无铁证,但合乎常理,与那些按图索驹式的考证、索引相比,更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8.
古人有"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传统,故作为古典文学作品之一的《红楼梦》也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载道"的自觉,即包含着某些警世、劝世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红楼梦》作品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和情节,对此问题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大都具有深刻含义,与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命运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以李治华法译本《红楼梦》中贾家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译名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该法译版本对元迎探惜四姊妹姓名字面意义的传达及其深层文化内涵的反映,以期进一步丰富《红楼梦》法译人物姓名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0.
端木蕻良与《红楼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在反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成长,有着浓厚的"红楼"情结;他一生都在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因此,端木蕻良的创作无论是观念还是技巧,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晚年所创作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曹雪芹》则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红楼"情缘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清代士人的思想困境,在于世俗生活理念对于文化担当者所具有的超越精神的侵蚀,《红楼梦》对于“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的反感性表述因而具有反抗世俗、反抗日常生活庸常化的意味。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往往以世俗生活经验为文化价值的起点,世俗生活又自有其内在合理性。因此,《红楼梦》又在批判“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表达中传递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合理性因素的承认,作品的内在价值追求极其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一书,于乾隆前期问世后,以抄本传抄行世,书名为《石头记》,仅有前八十回。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程伟元、高鹗在北京李文书屋将其祥行,书名更易为《红楼梦》,已补足后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此刻本途大行天下,抄本逐渐地不为世人所重,反而成了后人罕见之物。世人极喜欢此书,郝懿行《晒书堂笔录》中云:“余以乾隆、庆庆间人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梦痴学人《梦痴说梦》中亦云:“《红楼梦》一书:£庆初年,此书始盛行,用后返于海内,家家喜阅,处处争购,故《京师竹枝词》有云:‘开…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与稍后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独领风骚,并以其重要的美学价值而名重于世。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宋词人苏轼、朱敦儒都具有以梦视真的人生梦观,以梦视真是其同,异则在于以梦视真后如何。《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宋词人苏轼,朱敦儒作出了各自的回答,其分途而行的选择实与各人心性、生命智慧和时代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试图以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理论为参照,以《金瓶梅》、《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些第一流的明清章回小说作为参考比较的对象,从叙事学角度探析《海上花列传》叙事艺术的特殊性。《海上花列传》对叙事结构的选择,显性层面上是对《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优秀古典小说叙事艺术的继承。隐性层面上,则反映出作者对海上花国这一主题的世界观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比德,是指以自然物象之美来比附人物的道德之美,是先秦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作为一部极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书,《红楼梦》中多处以花喻人、花人互喻。以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纲,着重论述《红楼梦》中"花"的象征意义。花开盛极一时,花落则颓败不堪,贾府之兴衰、众女儿之命运正是这样的悲剧。因此,《红楼梦》中的花与别处不同,极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7.
刘军锋 《阅读与鉴赏》2007,(5):36-37,35
《红楼梦》开篇即自题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满纸荒唐言”即《红楼梦》的语言的荒诞,“一把辛酸泪”则指意味上的荒诞。《红楼梦》  相似文献   

18.
今本《红楼梦》原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它的第三稿由“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而《省亲》回出现是《红楼梦》诞生的标志,因为曹雪芹1747年爆发《红楼梦》创作灵感。而《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故事。它原来在探春理家之前位置上,而后被《红楼梦》创作灵感向前移至第四回和第22回两者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才沿着这里往下创作下去,最后创作成功“百回”《红楼梦》。《红楼梦》这种创作特点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后来这稿虽然经过《金陵十二钗》诸稿的增删,内容作出多处修改,成为“百十回”,但始终未能改变这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文学性最强的书。后人,尤其是文学家,往往因其“有托物寓意,为洸洋怪诞之词”而更爱读之。《红楼梦》在这方面也显然是受惠于《庄子》。《红楼梦》于“荒唐言”中包含着“辛酸泪”,于“梦幻中”倾吐真情。于“大旨谈情”中蕴藏着“伤时骂世”之旨。  相似文献   

20.
回目在章回体小说中的基本功能是概括本回内容,《红楼梦》的回目在保留这一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补充、延伸、照应、深化正文的功能。在《红楼梦》之前的章回体小说,回目功能单一,基本上是外化于叙事世界的形式,《红楼梦》则将回目内化为叙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红楼梦》的回目的叙事功能,对完成统编教材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