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2.
陈颖 《新闻实践》2002,(8):74-75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相似文献   

3.
陈颖 《新闻实践》2002,(9):74-75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相似文献   

4.
早在念中学的时候,穆青便是我们心目中仰慕的新华社记者。没想到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竟跨进了新华社的大院而与他有幸生活在一起。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六  相似文献   

5.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6.
邵奎 《军事记者》2011,(2):72-72
所谓新闻发现力,就是通讯员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基础上,把他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的一种能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中提到:“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那么,通讯员应该如何培养新闻发现力呢?  相似文献   

7.
你可能认识他,他采写的消息《陕北有煤海》,以充实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广大读者十分喜爱!他的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内参”材料,受到了党的领导人的重视,对实际工作起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他曾被新华社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被同志们誉为“人民记者”,他叫冯森龄,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原陕西分社社长. 在陕西省1987年全省好新闻评选定评会的间隙,我们宝鸡日报几位协会的年轻记者,请冯老给我们讲讲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他温和地一笑,让我们坐在他的身旁,兴致勃勃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许多难以答复、古怪的问题。怕大家听不懂,有些问题反复讲,直到大家提出下一个问题为止。当我们拿着他写在1984年《新闻知识》杂志上的连载文章《记者为什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界,新华社老记者冯森龄同志以善于调查研究和采写现场新闻著称。前些时,我就如何采写现场新闻的问题,专程到西安他的家中拜访了他。1984年,他采写的《陕北有煤海》电稿,曾被全国35家报台采用,被公认为典型的视觉新闻,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冯老有40余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曾任新华社宁夏、甘肃、西藏、广西、陕西等分社社长,高级记者。现退居二线,仍一往情深地关注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0.
玫瑰花飘香的一个夜晚,我们两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怀着仰慕和敬畏的心情叩响了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的家门。作为新闻战线的新兵,我们迫切地想得到这位老前辈的指点和教诲。“就当和一个老记者聊天吧”,穆老和蔼的一句话消除了我俩的拘束和紧张。象小学生一样,我们向他倾诉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和问题。穆老耐心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开心地笑起来。接着,他亲切地谈起数十年新闻生涯中的切身感受。我们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深远的天地,看到了一个坚毅而勤奋的记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建设和变革中的农村,在世界各地不懈地奔波、采撷、耕耘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时事编辑,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去年底以来新华社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改革及其新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新华社新的价值取向:服务用户,服务读者。新华社通过业务改革提高其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地市报提供了强大、实用的新闻稿件支持,提高了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新闻爱好者》2006,(10S):53-53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名记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古城金陵,秋菊飘香,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这里召开。我们抽空访问了参加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指导教师沈如钢同志,请他谈一谈记者成功和成名之路。沈如钢同志年过花甲,是一位老记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建国后曾在南京担任采编工作,1959年初调到新华社,担任过新华社巴格达、科威特等分社首席记者。1978年开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他还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传播系研究西方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体系,有比较丰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同志谈到新华社工作时指出:“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这四点是新闻的共同要求。他说:“外国记者强调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是他们的口号。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末,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第361、359页)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冯钢  朱光宝 《新闻界》2004,(3):15-16
中国新闻教育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与新闻媒体实践的严重脱节,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严文斌所说:“在我们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在于,做新闻教育的、研究新闻的人,从来就没有搞过新闻,这就使他对新闻小了解,在研究里很多都是空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新闻所于最近在北京举行以“新闻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新华社社长穆青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言,他说;今后新闻研究的三大课题,一是重视加强研究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二是很好地发扬  相似文献   

17.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今年6月20日早上,笔者发现将在当日下午见报的“世界新闻”版大样上,新华社一条不足200字的电讯稿——《南联盟黑山共和国废除死刑》被编排在了版面的右上角,标题做成了两行题,“废除死刑”四个字还用了55磅大黑。电讯稿内容如下: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南斯拉夫联盟黑山共和国议会19日通过决议,废除死刑,谋杀及其他重罪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在新华社的创建与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没有像毛泽东那样从新华社组建起始终不渝地关怀和指导着它的进步与成长;没有像周恩来那样在一些重大问题、重要时刻,如同一位总编辑为新华社报道运筹帷幄。而他留下来的主要是理论财富,从新华社的性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到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回忆和研究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论述,既是怀念,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个字是一滴血”──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张建松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着人们的无限惋惜,新华社上海分社主任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新闻战线。1997年10月8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他的追悼大会上,来自上海各界为他送行的人们,一直站到厅外很远很远……“倾...  相似文献   

20.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近年来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的指导方针之一。在今年新华社工作会议上,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代表新华社党组正式提出,要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就国内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落实新华社党组的要求,近年来,新华社在两会报道、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报道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受众需求调查和媒体用户调查。2007年1月29日至2月9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两会的关注点与信息需求,为两会报道更好地把握需求、服务百姓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