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花生、牛奶、玉米……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农产品市场上,隐藏着一类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主要包括B、G和M族,其中B1毒性最强,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力为六六六的1万倍。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WHO定义为I类致癌物,各国限量标准均极为严格。然而,由于黄曲霉毒素不同于一般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了10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的事件。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花生饼。随后,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它被命名为"Aflatoxins"(黄曲霉毒素)。自此,黄曲霉毒素获得了众多科学家的"特别"关照。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主要包括B、G和M族,其中B1毒性最强,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力为六六六的10000倍。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WHO定义为Ⅰ类致癌物,严重影响农产品消费  相似文献   

3.
1引言黄曲霉毒素简称AFT,是黄曲霉的代谢产物,为一种有毒物质,易污染食品,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对人及动物的影响较大,因此检测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毒性大小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实验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本实验利用的是鸡胚培养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曾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件: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了,火鸡因为食用了这种花生粕才导致其大量死亡。由于这种有毒物质最先是在黄曲霉中发现,因此称其为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曾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件: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了,火鸡因为食用了这种花生粕才导致其大量死亡.由于这种有毒物质最先是在黄曲霉中发现,因此称其为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与硒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曲霉毒素与硒的生化特性和作用、致癌与抗癌的作用和机理、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强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为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提供了进一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LC-MS/MS测定植物油脂中黄曲霉毒素B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LC-MS/MS检测植物油脂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通常情况下都是用液相色谱检测法带荧光检测器,柱前衍生,或是柱后衍生,操作比较繁琐,灵敏度低。本法采用LC-MS/MS检测,甲醇水提取后,经黄曲霉毒素B1免疫亲和柱,甲醇定容,LC-MS/MS检测。此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条微博很受关注,这条微博讲的是怎样吃瓜子。微博大致是这样说的:如果吃到带有苦味的瓜子后,请马上吐掉,并用清水漱口。因为这种瓜子可能导致肝癌!因为瓜子一旦发霉,其中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它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毒性是砒霜的68倍,经常摄入可能增加患肝癌风险。  相似文献   

9.
建立固相萃取与UPLC—MS/MS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和SPE小柱萃取净化,提取液经氮气吹干后,用50%甲醇水溶液定容。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流速0.4ml/min,使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100mm×3.0mm×1.8μm)为分析柱。黄曲霉毒素AFM1在0.1~5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黄曲霉毒素AFB1在0.1~10u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回收率在83.75%~97.8%之间;检出限AFMl为0.05μg/kg、AFBl0.02μg/kg。该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检测准确、灵敏度和回收率高等优点,适合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B1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已是食品卫生工作中的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曲霉毒素的防治与脱毒备受人们关注.传统常用的理化脱毒法存在着破坏饲料营养成分、对动物体造成毒害、脱毒效应不高、成本昂贵、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等问题.相对而言,生物技术脱毒法主要是通过破坏、修饰或吸附真菌毒素,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毒素的目的,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对饲料和环境无污染、不造成营养损失、能够避免毒素的重新产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具有极强"三致"作用,污染饲料、乳及乳制品,对奶牛业存在潜在的危害,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饲粮中AFB1转化为乳中AFM1呈现一定的规律,即日粮中AFB1浓度为10μg/kg时,牛奶中会出现AFM10.17μg/kg。降低牛奶AFM1浓度最根本措施是减少饲料中AFB1的污染,防止饲料AFB1污染可以通过控制饲料含水量及防止储存地点污染等措施,饲料中AFB1脱毒解毒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学法等。  相似文献   

12.
ELISA方法检测辣椒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的关键是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H值、氯化钠含量和油脂含量对ELISA法检测AFB1结果的影响.方法:以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辣椒调味品为样本,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酸碱、NaCl和大豆油脂,观察不同提取液水平对黄曲霉毒素B1 ELISA结果的影响.结果:中性的提取液环境和较低的氯化钠含量和油脂含量比较适合ELISA检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结论:在AFB1 ELISA检测的过程中,去除油脂和氯化钠的影响,调节检测液的pH趋于中性是保证AFB1 ELISA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值得今后对黄曲霉毒素B1 ELISA检测方法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七彩鸡黄曲霉毒素中毒时出现感观和病理症状 ,提出了检验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有毒的花生与肝癌的关系很久以来,人们就猜测被污染的花生与肝癌之间的某种联系,但始终不能解释清楚其原因。现在瑞士的一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这种联系。他们的发现可能是防癌道路上迈出的一步。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常见的一种生长在花生体上并产生被称作为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浓度NO供体SNP和NO清除剂cPTIO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曲霉培养过程中添加SNP能导致黄曲霉菌体内NO量增多,产毒量减少;当添加NO清除剂cPTIO时黄曲霉菌体内NO量降低,产毒量增加.SNP浓度为0.200mmol/L时,黄曲霉产黄曲霉毒素的量为0.87μg/mL,比不添加时降低了16.35μg/mL,而且添加SNP的黄曲霉菌体NO荧光值明显增高.说明NO对黄曲霉产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活宝典     
花生煮着吃最好不少人喜欢把花生炸着吃,认为这样更香;而有的人喜欢直接生吃花生,认为这样原汁原味更有营养。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从营养方面考虑,油炸首先不可取,生食也不可取。因为花生在生长过程中会感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  相似文献   

17.
《动态》:路德环境作为一家主营河湖淤泥与工程泥浆处理业务的公司,是如何转型酒糟资源化利用业务的? 孔铭:公司起步阶段主要是以无机高含水废弃物-河湖淤泥为处理对象,在开展仁怀盐津河水环境治理项目过程中,发现当地酒企酿酒产生的白酒糟如未得到环保处理,会对当地土地、水体造成污染;同时酒糟堆放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存在养...  相似文献   

18.
史军 《中学科技》2012,(3):10-11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再一次让中国奶企业自扇耳光。三聚氰胺的阴影还未散尽,黄曲霉毒素又制痛了全国人民的神经。2011年岁末,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液体乳品抽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6月14日,在武汉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的实验室里,来自全国的专家用一台如同电脑打印机大小的测试仪测试三种样品,仅用了48分钟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平均每种样品仅需16分钟,刷新了国际上最短1小时的纪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咀嚼时间越长,磨得越细,越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同时,有些食品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多环芳烃类等致癌物,在唾液的作用下可部分分解。而汤泡饭容易发生不经咀嚼就被吞下的情况,故而也就没有这样的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