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清华百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回顾百年办学历程,我们对"教师为本"的体会尤为深刻。名师荟萃,英才辈出,铸就了清华的百年辉煌。这其中,人才工作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回顾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缺乏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的长远规划、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外来人才引进而轻既有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发展不够重视导致人才流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高校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实施人才的稳定、培养与发展有机结合的策略等五个对策建议,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为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校需要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为着力点,持续优化统战工作机制.通过分析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特点,文章提出了提升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思想建设成效、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青年海外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深化人才职称改革等方面的措施,为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与统...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迎来百年华诞.回首清华百年,实验室建设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简要回顾清华大学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主要节点,力图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发展要素,展望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5.
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在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本校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价、高层次人才的安全与稳定等问题,才能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6.
背景 胜利油田一直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油田"人才强企"战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围绕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和保障7个环节,创新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培养造就了一支"技能精湛、作风过硬、恪守职责、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实现油田"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美好愿景筑牢了人力资源根基.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元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1):20-23
回顾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指出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认为高技能人才应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特征.本文还对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建设、人才服务改革创新方面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建议"十四五"时期地震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防灾减灾战略定位,发展好适应引领新常态、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防灾减灾协同发展的地震特色产业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地震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提升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效能。瞄准人才一体化、人才法治化和人才强业,全方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综合释放政策聚才效能。打造"一基金一平台两环境"的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防震减灾事业人才发展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代表的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读高层次人才政策实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灵活管理到岗工作时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回避政策失真,进一步探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途径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对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设,努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当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使用和培养等方面存在误区,只有对青年人才队伍的培育机制和动态发展予以推陈出新,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三个第一"理念,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加大宣传力度,以人为本、创断并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合理适当加压培养,努力提高党管人才的科学化水平,才能扎实推进青年人力资源向青年人才资本转变.促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等音乐学府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学校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方针,提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两支队伍一起抓”的人才建设思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3.
高校师资队伍创新建设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人才强国战略的严峻挑战和发展契机,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更新观念,拓展人才资源优势,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做好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人,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战略目标,带动整个教师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黄德金 《教书育人》2023,(18):33-35
人才兴则教育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的必要抓手和有力支撑。本文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探讨了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从以调整和优化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调整人才引进思路,加强人才团队和服务平台建设,改革旧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打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环节间的通道,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试析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有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是各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命题.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建设高职院校六支人才队伍的设想,并就人才队伍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林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高技能人才数量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但也存在林业技能人才鉴定体系不够完善、持证上岗制度覆盖面窄、林业技能人才需求统计工作滞后、各地区林业技能人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应切实加强对林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大力推广林业大专院校双证制度,逐步推行林业行业相关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改革探索高效率的职业工种开发鉴定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人才薪酬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学校化工专业2014年被列入"应用型人才培育改革试点"专业,本文结合团队教师及其他参与共建教师的经验,对本专业改革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思考与总结,如教师工程背景、企业参与力度、课程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等,以期提高本专业的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北京教育学院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国内示范引领、国际开放合作的首都基础教育校长教师培训高地和党建研究中心”,确立了优先发展、高端引领、整体提升、机制创新的工作指导方针,着力从“三个层面”建设好“三支队伍”,其中“三个层面”即为高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中坚骨干队伍整体建设,后备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三支队伍”即是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后勤服务队伍。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建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使学院的人才成长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力、实现发展目标的核心,其中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师资水平提高的关键.加强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强校的重中之重.文章在分析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从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激励机制、营造气氛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江门市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老牌工业城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对于江门创建"全国高技能人才示范城市",重振"江门制造",夯实"江门质造",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江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纵向、横向对比分析,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