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平民化已越来越成为各级电视台新闻栏目的追求方向。本文从新闻记者要树立平民意识,运用平民视角,运用多种手段来阐述如何让电视新闻走向平民化,做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进程以《生活空间》开启了先河,从播新闻到说新闻,以形式带动内容。民生新闻兴起的主要原因为平民意识的倡导和觉醒,传媒自我发展的需要,受众心理需求使然等。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是媒体平民化的世纪,本文就广播媒体目前面临的挑战论述了其体现和强化平民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其优势分析提出广播媒体实现平民化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认为广播媒体应以窄播化为突破口,从电台的经营和定位方略中体现平民意识;以创新求实为基石,在广播节目采编实践中体现平民意识;以建立和完善与听众双向沟通的渠道为依靠,在受众的关心和批评中体现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4.
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这几年.“说”新闻的节目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一档新闻节目只要冠以“说”字,带有“说”腔,便被称为平民新闻或者新闻的平民化。其实“说”新闻并不等于平民新闻, 因为“说”只是对平民语言的模仿或借鉴,语言又与思维方式习惯紧密相连,只有平民语言面貌而没有平民意识和平民立场的新闻不是平民新闻。另外,平民新闻也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虽然都具有平民属性,但出发点不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逆动的过程。 一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广播、电视、报纸、电脑等各种媒体互争高低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金戈铁马,愈演愈烈。随着现代社会民主进程的日益推进,平民化已成为各类媒体争取受众、扩大影响力的一项利器。广播作为现代四大媒体中相对弱势的一种,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自己,就需要树立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吴静 《新闻与写作》2005,(10):18-18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5,(5):33-33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8.
程道才 《声屏世界》2001,5(5):23-24
新闻传播中所说的"平民意识",是指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老百姓,以主要的版面和节目时间,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充分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新闻传播中树立平民意识,实乃新时期发展城市广播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所谓新闻平民化,就是要将新闻的报道角度放低,以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视角采访、制作新闻,让普通百姓能够参与和接受.通俗地说,新闻平民化就是一种视角的改变,改变那种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言论的做法,转而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即时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宋颖 《新闻前哨》2003,(10):27-28
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的主要任务是理性信息的传播,所要传播的道理是无形的,抽象的。要大量运用抽象思维。平民化亦称大众化和通俗化。新闻评论平民化可简述为:以平民为本位,以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形式,评写工人、农民、一般知识分子等平民的社会生活。新闻评论平民化  相似文献   

11.
有线电视台如何发挥传输网络优势,办好有线电视新闻?我以为,应从下面去努力:一、新闻报道平民化鉴于有线电视观众城市化这一特点,有线电视新闻报道应平民化。所谓平民化,就是用“主旋律唱民歌”的办法,从不同侧面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注意淡化一般性的会议报道和领导人的活动,将有线电视的镜头更多的朝下,把视角更多的集中在普通市民和社会生活上。有线电视新闻要从内容选题、报道对象到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民、贴近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增加与平民相关的地域性新闻,报道一些轻松活泼平民喜欢的知识性、趣…  相似文献   

12.
袁超 《新闻采编》2007,(6):46-47
平民,《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是"普通的人民"。新闻中的平民意识,即指关于民生并摒弃传统新闻中存在的"高大全"和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  相似文献   

13.
王仕勇 《新闻界》2007,(6):74-7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方位、科学内涵及其长期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创新新闻观念、报道内容、报道角度,树立创新意识;要把握主体性,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受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4.
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受众意识"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要树立观众观念。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做好采访报道、办好电视节目的需要,也是为受众服务、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需要。一、树立"受众意识"报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现阶段,维权  相似文献   

15.
于雁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40-141
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想让社会新闻版面的采编更符合受众的需要,首先要具有新闻意识以及版面设计意识,要能从受众需求角度思考报纸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如何创新,同时对社会新闻的采编要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要能针对公众的疑难问题进行报道,要具有贴近性.同时在社会新闻版版面设计上要有创新,要注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称中国90年代以后已经进入了平民时代.新闻人在这种平民化浪潮的推动下开始用平民的视线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而平民意识在新闻人的工作中也相应地表现出来,尤其近年来,平民意识可以说是中国媒介最引以为豪的品牌概念。媒体之所以在社会转型期有如此的转变,与社会整体及新闻媒介自身不断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平民泛指"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意识"是指将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以主要的篇幅和时间,运用现代传媒的各种手段,充分及时地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其喜怒哀乐,让老百姓在新闻报道中唱主角。笔者通过多年的新闻实践深刻认识到,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平民意识是打造新闻精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夏玮婕  马全 《新闻窗》2013,(5):71-71
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实际上是指在报道中力求人性化,其核心是关注受众心理,还视点于平民。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闻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9.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06,(24):63-64
2003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推出了《阿六头说新闻》,一时间,用方言说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大亮点。方言节目在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获得成功后,更成了各地方电视台着力打造的新闻节目。我们应当注意到,它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这种新的新闻节目形式,不仅延续了民生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平民、新闻的视点是平民”的成功关键和精髓所在,更胜在精确的受众分析和定位。方言新闻节目摒弃了争取所有受众的策略,转而锁定特定的受众,用方言这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消解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节目观众定位在本土化、小众化、平民化,从而成为…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竞争激烈化的时代,民生新闻快速崛起,成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主力军。所谓民生新闻,是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群众生活"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的身边事为主要内容题材,通过专业的新闻采编,制作百姓喜欢的、有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而平民意识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亮点,所以广大民生新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平民意识,具体要注意突出平民特色、选择平民视角、体现平民意愿,切切实实做老百姓喜欢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