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画用笔与线条阐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画中用笔所作之线条具有表形、表意、表神之功能,“用笔”一词,源于中国的美学范畴、审美理念、书画源流及其工具材料的运用和发展,它促进了线条运用的研究而成格式。所以,传统中国画的用笔实指借物咏情之行迹本质,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线条概念。  相似文献   

2.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笔是指国画中的线条,同时又是一幅画的骨架。用墨实为用水,一幅画中墨色用水的好坏,决定着墨色的变化。中国画笔墨语言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笔墨作为中国画表现形式的主要承载者,具有独立的生命力及审美趣味,是画家自身修养品质的体现。只有解决好了笔墨问题,才能解决好中国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使线、墨、色交相辉映,强调"意在笔前,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码艺术的飞速发展,使用数码技术表现国画效果成为新的艺术形式——数码国画。从国画的审美层面“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来看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可以使我们对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郭竹京 《成才之路》2009,(29):62-63
线(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绘画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并存的。因此,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线有很大差距,造型的线经过长期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结合而形成,但又必须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加深对线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线条的形态有起有伏,有收有放;力度上有强有弱,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感情上有紧张有松弛,有高潮有低潮,完全与音乐相同。音乐中有休止,乐段与乐段之间有间歇,国画线条也是如此,通过线条问的布白和笔画上的继续,来达到这种休止和间歇。一幅用笔抑扬顿挫,和谐统一的国画,犹如一曲余音绕梁的美好音乐,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用笔美。书法是线条艺术,这个线条不是静止的,而是有节秦、有变化、有活力、有情感的,因此它很美。书法的线条之所以美,那是用笔的结果。不懂用笔或者不善用笔,书写出来的线条那就不美,所以古人强调“书法以用笔为止”。有人把精于书法说成精研八法,所谓八法即“永”字的八种不  相似文献   

7.
邓牛根 《江西教育》2005,(11):22-22
用笔美。书法是线条艺术,这个线条不是静止的,而是有节秦、有变化、有活力、有情感的,因此它很美。书法的线条之所以美,那是用笔的结果。不懂用笔或者不善用笔,书写出来的线条那就不美,所以古人强调“书法以用笔为止”。有人把精于书法说成精研八法,所谓八法即“永”字的八种不同的点画写法,可见用笔美是书法能成为艺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散云论书     
古代留下的书法佳作,在结构、用笔上已经达到了巅峰,恰恰在线条上给我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的构成以线条为主,以雄辩的线条传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中国画的线,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以线为主,讲究笔法,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就是对中国画中线的内涵的要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在谢赫看来,用笔与表达人物的形神是相统一的,用笔是达到写形传神的基本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笔墨在中国画上的意味表达是以线条为依托围绕线条进行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线条。中国画的线条具有独立的精神意义。没有线条就不成其为中国画,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手段,有了线条,中国画的艺术生命得以在此安顿,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育的传统方法是摹本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一笔一画地临摹范作的线条和色彩。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范本固定、形式单一,再加上所选择国画范本大多超越了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参与现象较为明显,对美术课程和国画认知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引导、开发,是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美育潜能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画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工笔画因其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色彩绚丽明快,长期以来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工笔画与写意画,成为传统中国画的两大体系。工笔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陶器上用红、黑、白等土质颜料画各种花纹,线条稚拙,质朴粗犷,其纹样的装饰形式和平涂设色,为工笔画奠定了基础。秦汉以后,工笔画一改稚拙、粗犷的画风,而向线条流畅纤细、色彩富丽厚重的方向发展,目前保存最早的工笔重彩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画,首先面临的就是笔墨运用问题。以笔运墨,用笔是排在第一位的,而用笔通常是指线条(其中点是线条的缩短,面是线条的扩大及排列)的各种描绘方法,也即线描。可以说中国画就是由各种形态的线条构成的,那么线描质  相似文献   

14.
(三)提与按沈尹默《执笔五字法》中说:用笔之要,首在按提;提按得宜,性情乃见;所成点画,自有意致。书法线条的变化,主要通过提按顿挫的用笔体现。提就是把笔锋往上抬起,按就是把笔锋用力往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画重神似,讲究笔到意到。用笔的轻重、刚柔,运笔的缓急、迟涩,笔锋的正侧、顺逆,在纸上留下不同质感的线条(笔迹),体现出不同的主观情绪。而这些线条的粗细、长短、刚柔、畅涩、苍润,也就形成了画中特有的审美意趣。人物完成后,补充配件及人物边上的景物。搭配之物虽不是主要的,但用笔也不能露出破绽,否则成为美中不足。传统仕女画配景,需  相似文献   

16.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追求绘画手段的装饰意味,在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的概括、提炼,并主张以神韵、神态的需求为前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即意象造型,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包括白描、淡彩、重彩诸种形式。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细致地充分表现形体的质量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因而装饰性就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组成部分和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历代白描作品风貌各异。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描有很典型的特点,这也是中国画的共同特点,即写意性和强调书法用笔。白描在表现的技巧上要求很高,在用笔上要求有力、流畅、变化。  相似文献   

18.
白描花卉是中华民族绘画的瑰宝。白描花卉的技法特点,即用笔规律,各家说法不一样,总不出线条的范畴。本从白描花载线条用笔要求流畅、挺拔、古拙、苍劲等多变的特点,阐述线在白描花卉的最高标准和韵律,从而使人们懂得欣赏白描花卉的重要方法,就是看画中笔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刘雷 《华章》2013,(31)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艺术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艺术形式。而线条是素描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素描绘画中,线条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线条并不是单调的,因其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而使其千变万化,在绘画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本文将简单的针对素描绘画艺术中线条的运用进行阐述,来分析线条在素描绘画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的画论者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方式,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普遍规律,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石,历代的画家们受到谢赫“骨法用笔”的理论影响,在各自的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时代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感.在现代,“骨法用笔”继承了传统的笔触技巧,又融合了西方特有的光影艺术和线条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