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善待集邮者     
邮政特别是集邮部门应该如何对待集邮者呢?有理智的人都会明确回答:“善待”,因为集邮者是邮政企业忠诚而稳定的顾客,是“上帝”。由千万集邮者组成的集邮队伍,是一个庞大的集邮消费群体,是集邮业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广大集邮者的积极参与和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本人从《北京集邮》创刊以来,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后来改名为《集邮博览》,也从未间断订阅。近年来《集邮博览》大规模扩容,从原来的每期48页扩大到96页,刊费也相应增加。现在的杂志把原来“集邮研究”的内容都加了进去。“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们集邮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邮坛一代泰斗周今觉初入集邮之门时,已经45岁。他投入巨资将中国清代奇罕孤绝邮品,包括“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在内的珍品悉数收藏,其目的就是想为中国集邮事业在世界邮坛上争得一席之地。文化大革命之前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集邮队伍里的中坚分子对集邮的迷恋如痴如狂,但想的更多的,恐怕还是它的文化意义。即使是现在,每年仍有数百万铁杆邮迷,置邮票市场新邮年年打折套套打折于不顾,年复一年地在集邮公司预订新邮,这也难用一个“赚”字或一个“赔”字来简单定义。  相似文献   

4.
一、“灰姑娘”类集邮引人注目国际流行的现代集邮中有个“灰姑娘”类,在国外早已为邮人所熟悉,但对我国的集邮爱好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由于国内的各级邮展中从未出现过“灰姑娘”邮集,所以,什么是“灰姑娘”类?哪些属于“灰姑娘”素材?如何编组“灰姑娘”邮集?这些问题摆在了普通集邮爱好者面前。  相似文献   

5.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6.
《中国集邮大辞典》收有“原地”的条目,现在,这个名词除在原地集邮中使用外,还在极限集邮甚至其他集邮领域中使用。其实,在不同领域中的“原地”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大多数情况下,极限片的“原地”与原地封的“原地”是同一个。但,在构成极限片的三要素中,只有“邮戳”,没有“原地”;只称“盖  相似文献   

7.
现在,中国人在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着。我这个普通集邮爱好者也有一个“新邮发行梦”,现在借《集邮博览》这个平台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希望这个“新邮发行梦”能够早一天“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8.
拜读《集邮博览》2003年增刊第3期上刘经岚、刘宗兴二先生的文章,很受启发。这两篇文章都对“新邮机001邮件收据”做了介绍,本人也曾在第三届全国附加费集邮研讨会论文集中撰文介绍过,但现在又有了新的发现。“新邮机001邮件收据”可分有底纹与无底纹二大类。有底纹类是前期使用的,后期使用的无底纹类逐渐替代了有底纹类。现在几乎见不到使用有底纹的了。  相似文献   

9.
集邮组集,是邮人通过长期征集邮品,复以集邮知识的增长、技巧的发挥而创出的一项智慧成果;甚至可以说是为发展集邮文化而达成的高雅境界,也是酷爱集邮文化的邮人冀求攀登的最高殿堂!它与“误区”绝对不能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0.
自打米卢在中国国家足球队提出“快乐足球”的理念之后,在集邮界又产生出“快乐集邮”的口号,这一口号提的好,提的非常及时。其实,“快乐集邮”这一概念,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它是伴随着集邮的诞生,一直存在于其中的“无形的魂”,只不过是“快乐集邮”作为集邮的灵魂,在大多数集邮者的心目中早已“出窍”罢了。因此,找回失去的“集邮之魂”实在是好,太有必要了。凡是有较长邮龄的人,大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以前集邮者都是以自我欣赏、自娱自乐为目的的,人们全然没有担心邮票暴涨的烦忧,集邮就是从中求知、求乐,真可谓是“清心寡欲”的高雅活动,玩起邮来浑然忘我,好不快乐。及至现在,也仍有那么一批铁杆邮迷,任凭邮票翻来覆去的暴炒,我自跳出圈外,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省市集邮报刊上,可以发现一些“老集邮、新面孔”的作者,他们的文章或谈专题,或写集邮知识,或抒发结交邮友之情感,言之有物,可读性强,实乃邮界可喜之事。“老集邮、新面孔”,说的是他们大多数已有数十年集邮历史,但写邮文较少,名字一旦出现在报刊上,令人觉得新奇——他也写起文章来了。多年的邮市炒作,加上新邮发行量大,邮票不断打折,使许多赶浪潮的“集邮者”自动退出,留下来的,都是铁杆邮迷;人过中年,邮趣不减。一个人玩还觉不过瘾,还要参加民间邮学会,隔三岔五去赶场,与邮友们侃侃邮经。  相似文献   

12.
罗贻声 《集邮博览》2012,(10):26-27
如何把零散的邮品变活?其实只需一张贴片、一个故事就可以组成一个小邮集,这就是“一片集邮”。一片集邮作为集邮展览的一种形式,对普及集邮展览、提高普通集邮者制作邮集参加邮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邮集是一本完整的书,现在的一片集邮就好比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把一本书浓缩成一篇小文章,还要独立成章,且不可复制,这就是一片集邮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饮水思源     
阎松如 《集邮博览》2001,(11):28-29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成立时会员只有七十余人。笔是第一批被批准入会的会员。市邮协自成立那天起,始终以建立集邮队伍,培养集邮人才,传播集邮知识,将邮协办成“集邮之家”,创建精神明为已任。  相似文献   

14.
11年前《上海集邮》曾连续刊载笔者所撰“邮市漫步”系列文章达一年之久,但由于当时人们对“集邮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总觉得集邮者是非常“清高”的,一切都应强调集邮的文化性,而少谈集邮的经济问题,似乎集邮者一旦参与买卖活动和了解邮市动态,就“走味”了,也就不再那么“高雅”了。因此,那时集邮界对“邮市漫步”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也就中途歇手了。 一晃10余年,现在的“邮情”完全不同了,尤其是近二三年来,在上海,除各家邮票公司、集邮中心和邮社等在不断加大经营力度外,10余家大中型邮市也纷纷以新面貌开张迎客,使邮品交易空前活跃,广大集邮  相似文献   

15.
细读《2005全国文献集邮论坛获奖论文集》,感到这个“论坛”、这本《论文集》不啻是一场“及时雨”,中华全国集邮联牵头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集邮文献与集邮活动宛如“孪生兄弟”,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陈志川说:“现在国内第一流的邮票研究家,那一位不是从先研读邮学书籍而来。”其实,广大的集邮爱好者又何尝不是读了集邮书刊才认识集邮、热爱集邮和走上集邮研究之路的呢?而“文献集邮”作为新兴的一种集邮方式与类别,在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及时以一个全国性“论坛”,让大家认真、深入地议一议,给“文献集邮”一个科学的定义和定位;对“文献集邮”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实质性探讨;确保这项集邮文化活动健康、有序、深入开展,的确是非常及时、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情感“密码”,可从他的某一段经历或某一处“牵连”中破译。上海是我工作过五年的城市,也是“革”后重新引发我自幼而生的集邮兴致的地方。这些年,沪宁线两端,有两本集邮刊物向邮坛投放,一本是《上海集邮》,一本是“江苏集邮》。我在这一端,为《江苏集邮》忙。而我的案头,却总是有《上海集邮》摆放。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受一些基层邮协邀请,讲了几堂集邮课,开了几次座谈会,大家反映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要给集邮者以出路。”这些年来,集邮者在国家邮政局,在集邮公司购买邮票,全部是买完拉倒,根本谈不上售后服务,所以这几年集邮者的集邮热情下降,兴趣不浓,有些人甚至不再集邮了,集邮队伍的人  相似文献   

18.
明新 《中国集邮》2000,(11):28-28
编组邮集参展是许多集邮者的一种愿望,但往往因收藏的邮品“太一般”而难登邮展的“大雅之堂”。现在,北京市集邮协会推出了节俭集邮类,为众多集邮者用“普通”邮品组集参展、一献身手创造了条件,并将有效地促进基层集邮组织整体集邮水平的提高。节俭类集邮是由北京市集邮协会新近提出的,并搞出了评审专用规则(试用),适用于北京市的各级集邮展览。  相似文献   

19.
我珍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集邮公司与河南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的几份材料,内容是“为国家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汇”而从“无着落邮件”上剪取已使用过的信销邮票供出口换外汇。事实上,我国一直有邮票出口业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集邮公司为创汇确也从社会上收购过信销旧邮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集邮》2000,(10):7-7
《中国集邮》的“集邮茶座”颇受欢迎,继江西省之后,本刊又特邀黑龙江的何宏、杨述杰为主持人,请几位哈尔滨邮人也来“品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