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上周氏为湘潭望族,族内人才辈出,在数百年的光辉族史中,形成以“训十六、戒八”为主要内容的家训家戒,二十四条训诫可概括为“学”“礼”“勤”“正”四个方面。方上周氏子孙践行家训家戒,形成以“诗文世业,寒素自持”为核心理念的家风,并将其传承。方上周氏家训家戒虽然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出的反映,但其精神内核在即将实现两个百年计划的中国仍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曾氏家训的内容和发展历史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庭浩、家法等,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间的嘱托。总之,它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家训源远流长,流传最早的家训可追述到流传甚广的周公、孔子等的口头家训。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成语叫“安居乐业”,“安居”放在前面,说明家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家是建筑,可大可小,也因爱好不同,职业各异,经济条件的好坏,呈现出千姿百态。有的民居建筑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可用“匪夷所思”来形容。下面就来看看国外一种建在山坡上的私家住宅。  相似文献   

4.
一诺千金     
在我的字典里本没有“家风、家规、家训”这样的概念。一个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的都是朴无华实的教育。所以对于“家风、家规、家训”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我认为那是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的事情,与我这样的小户人家是不相干的。然而,我的父亲,一个土生土  相似文献   

5.
上小学时读《三味书屋》,一直不明白那个私塾为什么要叫“三味书屋”。及至为人师,教此文,遍查资料,方知此“三味”原来是寿镜吾老先生家的家训,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意思。品味再三,猛然顿悟,此“三味”不正契合于我吗?我一介清贫书生,蜗居山村小学,三餐有食,寒冬有衣,相伴有书……  相似文献   

6.
家训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家训的异称,如家法、家约、家规、家诫等。家训都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质,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文献形式。在古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行的培养,甚至为政处事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历程中,司马光的家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对宋及其以后的影响是深远的。司马光家训中的“治家”思想主要包括:“以礼为先”的治家思想、以圣贤为范的立家思想、以教子为本的兴家思想、以勤俭为务的持家思想、以睦亲为上的齐家思想等内容。深入研究司马光家训的精华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对于推动当代家庭美德建设,强化家庭的教化功能,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家训在家庭教育中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规或家诫,是封建士大夫阶层教诲其子孙后代如何安身立命、做官处世的教育读本”,家训的出现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东方朔的《诫子书》、刘邦的《手敕太子文》、郑玄的《戒子益恩书》、三国曹操的《诸儿令》、诸葛亮的《诫子书》及陶渊明的《与子俨比疏》。在家训中,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始祖。  相似文献   

9.
<正>泱泱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极具包容性和影响力。这其中,不论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家庭,家风、家训是历史文化、历史文明的汇聚,更是对当今社会的馈赠。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为子孙后代遗留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对个人来说,自身的修养离不开家风家训的影响和熏陶,对一个家族来说,优秀的家风家训是整个家族团结共进、光耀门楣的精神保障[1]。在中国不同时期,家风家训的形式、内容、意涵可能不同,但是对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见证先辈的家国情怀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优秀家风家训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以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补充两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家训是家(庭)族中长辈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诲。家训最明显的特点是真情、真实。不同家庭(族)的家训虽然各具特色,但其中还是包含了普遍的社会要求与价值取向。两宋是我国家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都体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导致了以往严格的四民界限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教育门户网站的数量快速 递增。在如此众多的网站中,其网站的命名、栏目规划 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统一的 建设规范标准。这里所说的“门”,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门牌号,二是门面。纵观各级教育部门的网站命 名,门牌各异,五花八门,各种叫法都有。有的叫“xx 教育”,有的叫“x x教育信息网”,有的叫“x x教 育厅”,有的叫““x x教育在线”,不要说不明就里 的老外会看得一头雾水,发晕;就是中国人自己面对这 样的深深庭院,找不着北也是常有的事。再说门面,网 页的漂亮与否盖当别论,但栏目规划,目录结构,网站 导航等等,也是半斤八两,自成一家。 如果说某户人家的门牌号不清,影响的仅仅是一户人 家;而教育门户网站门路不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 远远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就有各种配套的玩具,如“娃娃家”的锅碗瓢盆;“食品店”中的各类食品;还有结构区里大大小小的结构颗粒,等等。每次活动结束,地板上就开满了“花”,这些东西狼藉满地,无人收拾。对此现象,有的幼儿是视而不见;有的幼儿老师点名叫他收拾,他也会回答:“又不是我丢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此类问题,我向大班、中班家  相似文献   

13.
2005年9月28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召开了“家规·家训·家风与公民道德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家规、家训、家风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展开讨论。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的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从家庭入手,通过确立既符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家规、家训、家风,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良好途径。本刊总编辑孙云晓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父母对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是必须的,但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一直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三代以上,教庠于国;三代以下,教庠于家”。家庭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单位,而且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儿童无论是否进学校,家庭教育都须臾不可离。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动人的家庭教育佳话,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古代家庭教育的形式包括家诫、家训、家范、家箴、家规、遗令等,  相似文献   

15.
翻开青海省的地图,可以看到青海地名的一些有趣而特殊的现象。山脉、河流、湖泊和城镇居民点等地理事物的名称,用不同民族的语言命名,称呼各异。既有历史地名,又有新地名;有的是同一个地理实体,不同的民族各有其自己的称呼。如青海湖(汉语),蒙古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都是青兰色的意思。又如汉语的河流和湖泊,藏语分别叫“曲”和“错”,蒙古语分别叫“郭勒”和“诺尔”或“库勒”;汉语的山脉,蒙古语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喇嘛湾镇的多部家训为个案,总结当地家训的内容,归结其“诚”“孝亲”“俭”“勉学”“自立”“和”等特点,倡导挖掘整理家训中的精华,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比喻,通俗讲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抽象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相似文献   

18.
家风,社会学叫做“家庭文化”,心理学叫“心理气氛”或“精神风貌”,是指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共同具有的相似的生活习惯、思想方法、道德准则、行为表现等的总称,是家庭成员文化修养、人格品质、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上,有的家庭生活清苦,但精神富有;摆设不多,却井然有序;相互关系,和睦友好;待人处事,文明礼貌。而有的家庭虽生活优裕,但精神空虚;摆设豪华,却杂乱无章;言谈举止,轻浮庸俗;相互关系,格格不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每个家都有每个家的“家风”。它是每个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情趣修养,理想追求,思想作风和相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包含有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 ,以勤俭为主的个人品德教育和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其教育的方式采用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和训诫与引导相结合。封闭性、连贯性、传承性和双重性是中国“家训”的独有规律和特点。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的家庭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校校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代重视“训”,如流传甚广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陆游家训、曾国藩家训等。至于校训,早期主要是学校用一些名言或精炼的词句,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随着现代大学的出现,校训逐渐演化成为学校的文化核心,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构建一条既符合学校和时代特色,又能被学校师生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