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财经新闻"的概念从1998年起快速被新闻业界接受,并在业界取得相对主导地位。此后国内经济新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归纳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第一,新闻样式。新  相似文献   

2.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3.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策划”的时代,在很多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都可见策划的影子。同样,以全面报道社会、经济、生活为己任的新闻也越来越频繁地与策划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新闻姓“新”,新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新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客观事实是大量存在的.可并不是任何客观事实的信息都能成为新闻.只有具有新意的客观事实的信息才有成为新闻的可能。所以,记者要写出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且启人耳目,发人深思的有价值新闻来,必须立足于新,致力于新。套用古人“语  相似文献   

6.
新闻“次新点”之“次新”,借用于股市“次新股”之“次新”。新股发行上市,引人关注,价格飙升。相对于新股,也有一些题材翻新、亮点频现的股票。谓之为次新股。  相似文献   

7.
邓崴 《新闻战线》2015,(7):63-64
新常态不仅仅是引领中国经济的大逻辑,也是指导党报经济报道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党报经济报道面临一个“转方式调结构”的问题:要从单纯关注发展速度、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效率的提高、关注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报道要鲜明体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观——“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也是衡量新常态下经济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8.
报道好已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报道好,的确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不难看到,有的记者,在报道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中,只是重复那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写出的稿子,总是没有新意。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朝一些文人墨客,由于没有创新意识,总是在吟唱战国、西汉时期的作品,所以,刘禹锡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的发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呼唤着经济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要从经济新闻的报道主旨、报道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上,都要突破传统的经济新闻的旧模式,让经济新闻活起来,把企业报办成企业经济发展的导向报,搭起企业通向市场的桥梁。怎样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吴锋 《新闻采编》2004,(2):35-36
所谓“首例新闻”,是经记者的独特视角所发现并报道的反映某一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新规律的新闻。从哲学上讲,首例新闻是反映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经渐变而突变,进而引起事物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新闻。由于它是首次被发现和报道,故能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甚至能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过去的经济新闻采写模式能够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要求,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党报经济新闻读者的构成、需求的侧重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报经济新闻的采写模式应当实现宏观和微观、硬化和软化、人与物之间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出版一张报纸.就是在经营一种文化,既是经营。就必然有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也就是报纸的消费者。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不断催生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报纸要主动适应这种新需求.接受信息消费市场的调控。以服务消费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要善于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 新闻之所以姓“新”,主要是指“时效性”强。过时的新闻就是“旧闻”。通讯员怎样发现“活鱼”呢?我的做法是,一旦发现线索,就要抓紧采访,快速成稿和发稿。 1993年8月11日,河北省黄骅市市委副书记李德伦和人大主任一行3人来到沧州输油处找党委书记兼处长高河东和副处长徐进,为感谢这个处支援黄骅经济建设,在黄骅开发区建了一座加油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5.
曹瑞林 《新闻前哨》2007,(8):103-103
曹瑞林在2007年第7期《新闻战线》发表文章说,当前有人公开主张:“新闻,条件是‘新’,它不新,就不叫新闻了。就是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要保证让公众了解。而有时,为了保证这种追求‘新’的公众的知情权,记者只能对他所见所闻的观察作出判断,而无法要求他像一个侦探或警察一样把整个事件调查透彻,确认无误后再拿出来发表。也就是说,要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  相似文献   

1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是正确舆论导向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同样应该与时俱进,用"三贴近"这枚"指南针",指导探索新题材、新视角、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未见过,这一名词只不过是生造而已,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理论宣传通俗化,这是哈尔滨日报多年来一贯倡导的办报方针。随着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党报的理论专刊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我们哈尔滨日报一改传统的大话题、大版面、大块头的“三大”风格,从读者需求出发,努力使理论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变大理论为通俗适用等方面进行了新尝试。我们倡导理论宣传通俗化就是在求实创新上求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20.
“新新闻主义”是出现是西方新闻报道方式沿革过程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它轰动一时又很快没落,在其繁盛的十几年里备受争议,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新新闻主义‘对学性技巧在新闻中的运用和它既现实又艺术的写作思维,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格格不入。”新新闻主义“这两方面的创新导致自身所难以克服的内在的不平衡性,使得它在新闻与学两组中摇摆不定,最终不见容于恪守传统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