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这种现象令人叹惋。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2.
艾君 《青年记者》2004,(9):21-22
因为时评的繁荣,也引发了人们(准确说也是一些时评人)对时评的各种议论,其中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对时评指责的多,褒扬的少,更有人对当前时评存在的问题拿了“放大镜”看,发出“不得了”的惊呼,忽略了近几年来时评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明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时评节目一直是电视节目中的高地,也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试金石。遗憾的是,时评节目的现状与电视事业蓬勃向上的整体水平很不相称。过于空泛、与老百姓相关度不大的选题和太过偏执的评论,让这类节目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怎样精准地定位时评节目?如何搭建更强更有力的电视评论平台?这是地方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诗来形容眼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时评,可谓最贴切不过了,时评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不仅各类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专版,就连不少日报也开设了专版,(没有专版,至少也有个时评专栏)。应该说,时评的兴旺是我国民主进程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为公众语语权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评的兴旺和发展也是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国政治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6,(9):42-42
《新闻探索》2006年第2期发表宋志标的文章《论报纸时评版的失态与平衡》。 文章说,在热闹的时评和时评版背后,已滋生出不少隐患,可把它们统称为报纸时评版的失态。主要表现:一是噪音。在表达意见和“发音“方面,报纸应当拥有自己的主旋律,当然,这和报纸提倡多样化的声音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7.
信息卡片     
《青年记者》2004,(8):11-11
时评现状扫描国内报刊中,多数都市报都设立了至少一版的时评版,部分都市报有两整版的时评版,多数党报也设立了至少半版的时评版,全国日发时评稿至少二三百篇,其中30%为重稿,经常性时评作者约80人左  相似文献   

8.
近一两年来,先是在网络媒体,继而在纸质媒体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体——新闻时事评论,简称“时评”。这种体与过去的新闻评论相近,但又有发展和改变。时评自应世以来,就得到了广大读的认同,发展很快,参与众,涌现了一大批时评作和众多的读。今年2月中旬,重庆日报在全国党报系统率先创办了《时评》版,每周一期、周二出版,现已编辑、出版了9期。两个月来,共收到来稿6000多篇,平均每天来稿五六十篇。下面,我们结合时评编辑工作实际,谈点个人看法和认识,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9.
现在报刊上的评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是,评论的题目怎样选择好,怎样选择才是人们想看爱看的主题,这就要下番工夫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新华时评”言论专栏就比较注意这一点。最近刊登的时评《教育学生,不妨“蹲下来聆听”》(见《新华每日电讯》3月26日第二版)就是一篇角度新颖、来自现实生活的好题目、好评论。这篇由新华社国内部鹿永建执笔的“时评”,它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如今的传媒已经进入时评时代,报纸的时评版面如雨后的春笋,呼啦啦地往外冒,就连很多的网站都纷纷推出了时评栏目。广播、电视也有了时评,像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马东读报》就赢得了不少的好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研究遍地开花的新闻时评,就会发现时评患上了“时髦病”。  相似文献   

11.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2.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它打破了传统的评论格局,为媒体评论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它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和膨胀,不可避免地夹带了些许混乱。它将何去何从?是健康发展?还是泛滥成灾乃至最终在极度膨胀中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时评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理清其源流、剖析其现状、规范其发展,是时评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一、时评的源流时评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00年前后。1900年以前,我国的报纸言论是论说一枝独秀。这种言论论题重大、抽象,论证繁复,篇幅较长,一般不结合新闻,时效性较差。较…  相似文献   

13.
时评之惑     
近两年.国内媒体纷纷开设时评版或时评栏目,时评迅速发震起来, 媒体时评勇于针砭时弊,积极引导舆论.并直接促成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演化,可以说,时评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增强媒体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时评写作“五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评写作“五要”范军时评是重要的新闻评论之一,人民日报“今日谈”、光明日报“大家谈”、解放日报“新世说”、新民晚报“今日论语”都是时评栏目。这是一种广大作者和读者均可参与写作的一种大众文体。如何写好时评?这需要写作者掌握“五要”。一要见微知著。这种言...  相似文献   

15.
正时评更多是从常识出发,那些生活中的常识是人们立论、判断时的凭借和依托。换句话说,时评就是常识的判断。时评说的不过是人们知道但可能未认识到的常识而已。时评写作的核心任务是判断,判断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时评写作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由于时评作者通常不是新闻记者,时评写作与新闻事实存在一定认知上的距离,以及时评对时效性的特殊要求,加之时评作者本身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完整程度不同,思维表达能力的差异,在时评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判断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一篇章的眼睛,标题制作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关系到章的成败。因此,我们从标题人手研究时评,其用意不言自明。尤其在时下,媒体编辑每天通常要收到上百篇时评作品,而哪些时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吸引编辑的眼球,从很大程度上首先由时评作品的标题决定。这是因为,许多时候,从标题中就可以辨别出作对一起新闻事件的态度,以及作看问题的角度。所以,拟定一个既恰如其分又比较别致的标题,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钱勤发 《新闻记者》2007,6(12):50-52
新闻时评的兴起与时代的发展大有关联。尤其纸质媒体要面对电视、网络的挑战,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将竞争的砝码倾向了新闻时评。有新闻界同行说,当今的新闻竞争已进入到一个观点竞争的时代。新闻时评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量之一,如果说社论是重兵器,那么时评就是轻骑兵。此话不无道理。现在.传媒的竞争不但在于观点的竞争。还在于文字的竞争。因为,电视、广播、网络也有各种形式的新闻时评,纸质媒体唯有以独有的观点、独特的角度、独创的文字。吸引读者。增强竞争力。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报纸新闻时评的多元化。新闻时评的空前繁荣、写作方式的多姿多彩是被“逼”出来的。不少时评专栏和专版,角度独特、风格洒脱,颇具文采,很有可读性,一扫格式化、雷同化的生硬说教。时评的形式也空前的丰富多彩,有点评、漫笔、琐谈、杂谈、絮谈、走笔、随感等等。完全有理由这么说:缘事而发、迅速及时、敢言善言、贴近受众的新闻时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8.
看了今年第8期《青年记》刊发的关于时评的一组稿件,不由得感慨系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名时评作,前两年也编过时评版面,我没有想到,时评、时评作、时评编辑现在在读中竟然成了这个模样。  相似文献   

19.
王雷 《视听纵横》2009,(5):105-106
新闻时评是现代社会关于民主法制、舆论环境的一个温度计。它发出怎样的声音,多元性、独立性如何,既显示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民主生态,又反映媒体的肩膀宽度?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围社会从官方到民间,泛政治化氛同浓厚,时评一直保持着严肃拘谨、高视角、唯政策唯传统的姿态,更多代表官方意志。  相似文献   

20.
楚丽 《新闻爱好者》2007,(12):64-64
自1998年11月初《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推出,时评在纸质媒体上大行其道、再度崛起不久,网络媒体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时评栏目,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新华网的《新华时评》、千龙网的《千龙时评》、搜狐网的《在线时评》。一时间,时评异军再起,成为各大媒体的新宠。[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