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低碳物流的发展是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产业的长远目标。从物流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皖江城市带在发展低碳物流中的建设路径,实现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综合质效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整体而言,2012—2020年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质量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分维度来看,除开放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以外,皖江城市带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就皖江城市带各大城市而言,合肥市和芜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超过了0.6和0.4,分处皖江城市带的第一和第二梯队城市;铜陵等其他七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处在0到0.4之间,均是皖江城市带的第三梯队城市.分维度而言,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4个方面评价低碳城市建设及笔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分析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DEA指数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及各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通过示范区战略实施前后一定时间阶段的城市物流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物流效率的比较分析,阐明示范区战略对区域物流效率以及物流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结合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提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路径,目的在于提高皖江城市带的物流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与基本民生需求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和环境保护四方面为切入点,选择代表性指标变量,通过变异系数修正G1法的主客观赋权方式,构建衡量皖江城市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2007-2010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予以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对皖江城市带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个体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城市发展的更高境界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提升。通过对皖江城市带部分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对其城市幸福度进行评估,并确认宏观经济指标在其中只占较小的比重,故打造幸福感皖江城市带需要转变发展观念,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细节入手,并注重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研究皖江城市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区域分异,有助于认识皖江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制约因素,制定皖江城市带总体协调发展的规划,实现皖江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表明皖江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中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由于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形成。要实现皖江城市带的综合发展,需要切实考虑各城市的特点,形成总体合理布局,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为促进中部崛起规划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区位优势明显。而地位劣势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具有带动力强的极核的作用。芜湖与安庆历史上均为皖江地区乃至安徽省的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城市,但目前还不足以带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皖江城市带东西两段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东段发展水平较高,西段经济基础差,边缘化倾向显现。只有重点推进“芜马同城”战略。提升安庆市在皖江城市带西段的极核功能,强化城市带核心,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重新构建芜湖-安庆双核关系,才能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皖江城市带是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芜湖市物流业的发展优势以及皖江城市带建设给芜湖市物流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而提出芜湖市物流发展的一系列策略,如政府应做好物流发展总体规划、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实现物流由量的发展跨越为质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各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皖江城市带主要开发区应在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集约度、企业发展、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等方面与示范区全面耦合,迅速提升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建设水平,把开发区建设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是辐射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以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切入点,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等四个层面构建了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客观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和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皖江城市带10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提高产业转移承接效率,避免走以往的高投入低收益的粗略式发展道路。以2010年皖江城市带各地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部分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效率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非DEA有效,并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皖江城市带应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产业集群;立足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相似文献   

13.
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政府、旅游企业的竞合,旅游资源的区域互补性,皖江城市带的深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构成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提升合肥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推进安庆池州组团和芜湖马鞍山组团旅游的发展,促使两个旅游副中心尽快形成;加速沿江旅游带、合芜宣旅游带、合安旅游带的空间整合,串联辐射整个皖江城市带,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对于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的态度、动机、余暇时间与运动项目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对皖江城市带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和促进居民扩大休闲体育消费进行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选取皖江城市带8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为样本,分别利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并最终借助于首位度理论和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城市市区规模的分布隐含着更多的城市集聚,处于城市经济的持续爆发性增长阶段,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同时合肥作为首位城市的优势并不突出,双核中心的城市格局开始凸显,皖江城市带整体规划的推出有利于要素的集聚和重新整合,并基于此提出,做强大城市的同时发展中小城市、发挥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地位的突出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恕宏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5):78-81,92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中部重点建设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具有国家政策、地理区位及资源、产业、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内动力不足,外引力渐强,有使城市带断裂成东西两段的趋势。皖江城市带各主要城市应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整体提高,以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和空间组织:以马芜铜城市圈为核心,加强主圈建设,以安庆为中心建成副圈,分别以合肥和黄山为中心建成南北两个辅圈,形成“一主一副两辅”的皖江城市带“鹰型”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政府、旅游企业的竞合,旅游资源的区域互补性,皖江城市带的深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构成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提升合肥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推进安庆池州组团和芜湖马鞍山组团旅游的发展,促使两个旅游副中心尽快形成;加速沿江旅游带、合芜宣旅游带、合安旅游带的空间整合,串联辐射整个皖江城市带,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整合区域旅游发展要素促进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正处在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共在,要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呆取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依靠产业聚集发展、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具体战略,促进区域旅游政策、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一体化.最终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完全无障碍的旅游区。  相似文献   

19.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构建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