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63名大学生为被测试对象,采用不同情节的电影片段为情绪诱发材料,选取了表达消极、积极和中性情绪的中文词各40个(共120个)为测量被试注意偏向的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在愉快、悲伤和平静三种情绪状态下,对负性、正性和中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个体在悲伤时对负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在愉悦时对正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而平静时对三类情绪词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症患者或高特质焦虑者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对所加工的刺激不是同等程度地分配注意,而是根据刺激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对与威胁相关的刺激产生注意偏向,也就是优先加工威胁性刺激,对威胁性刺激加工效率高。以往对焦虑者注意偏向的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范式有:点探测范式和线索-靶子范式。研究的主要被试有:焦虑病人、社交恐惧障碍者和焦虑状态的正常人。选择的实验材料主要是:携带威胁信息的词汇和图片,其中图片主要是带有不同情绪的面孔图片,并以生气的、愤怒的为主。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焦虑者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及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N量表抽取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被试各30名,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参加不同情绪唤起状态下的内田法测验,电脑自动记录数据,以动摇率作为注意稳定性的指标。经过统计分析发现:(1)通过回忆描写带某种情绪的事件,可以唤起相应的情绪。(2)唤起悲伤情绪,情绪不稳定被试注意稳定性显著高于情绪稳定被试。(3)与快乐情绪状态相比,被试在悲伤情绪状态下注意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负性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起着重要的警示作用,本实验研究采用情绪图片作为情绪信息的来源,利用返回抑制的范式,对负性信息是否能自动捕获注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负性图片为有效线索时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图片为有效线索时的反应时,即在负性图片为有效线索时出现了返回抑制现象.本实验证明了负性信息能自动捕获注意.  相似文献   

5.
通过代表高低趋近动机水平的欲求美食图片和愉悦动物图片作为积极情绪刺激。运用空间线索任务,从而探讨个体的注意偏向机制,进而验证积极情绪对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在校学生为被试,采用2(线索刺激:关食图片,动物图片)×2(提示类型:有效,无效)被试内设计。研究发现:当SOA=300ms时,个体对高趋近动机水平刺激没有出现注意警觉,也没有出现注意维持。  相似文献   

6.
探讨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如果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是否能改变其焦虑易感性。方法: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问卷调查的得分筛选出26名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并随机分成两组作为被试,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在注意训练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负性词所处位置(负训组),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中性词所处位置(中训组),比较两组注意训练前、后阶段对不同极性情绪词语的反应时有无差异。此外还对点探测实验前后心境量表报告的焦虑水平及完成压力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注意训练前,两组均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相同;而中训组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与训练前相反。(2)注意训练前,两组完成压力任务的成绩及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均无差异。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无显著差异;而中训组答题数量明显增多,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明显下降,与训练前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1)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可以通过点探测训练方法诱发产生而改变;(2)诱发性注意偏向能够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焦虑水平及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特点,采用部分线索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和2×4的混合实验设计(线索条件、年龄),让被试学习30个双字词,之后请被试回忆学过的词汇,回忆时给一半被试15个学过的词汇作为提取线索,让他们回忆剩余的项目,另一半被试没有任何线索。以被试对非线索词汇正确回忆的个数为指标,计算被试的提取成绩,用部分线索组与无线索组被试回忆成绩的差异作为考察部分线索效应大小的指标。结果表明:(1)部分线索的提供对各年龄组被试的回忆都产生了损害;(2)部分线索对记忆的削减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部分线索效应的大小,在小五到高二之间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不同的含笔状态形成两种情绪知觉水平,比较不同情绪知觉水平下感觉成分概念加工的反应时,设置了2(面孔控制方式:牙齿咬笔、嘴唇咬笔)×2(目标词汇的具体性:具体性、抽象性)×3(效价:正性、中性、负性)的实验设计,被试效价判断的反应时为因变量。结果表明内隐性正性情绪知觉对正性词和中性词的加工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2×2×3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不同情绪应对策略(寻求积极体验和分散注意)在不同情境(可控和不可控)下,对压力心理反应(情绪反应和压力感受)的影响。被试为大学本科生48人,每个被试在不同情境的三个实验阶段(基线期、应激期和干预期)分别测量一次。结果发现:(1)实验所用的瑞文推理测验任务成功地诱发了被试的压力感,设计的不同情境的确使被试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可控性。(2)与分散注意策略相比,寻求积极体验策略在应对压力的心理反应上更具优势,能够使正性情绪的增加、以及负性情绪和压力感受的减少显著超过基线水平。(3)情境可控性对情绪应对策略的效果起着调节作用,寻求积极体验策略在不可控的压力情境下更有利于个体缓解压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双眼竞争范式考察了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自上而下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影响.随机抽取了50名在校大学生,考察被试对重叠的面孔与房子的反应.结果发现:①在所有的情绪状态条件下个体对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房子的反应时;②处于消极与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分别偏向关注闷闷不乐的面孔与微笑的面孔;③性别对个体视觉选择性注意无显著影响.整个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了对情绪面孔的视觉选择性注意.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情绪原因的明确与否在伴随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作用时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任判断过程中伴随情绪和情绪源的明确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在情绪源不明确的条件下,愤怒的被试比快乐的被试对受信任人的信任评价表现出显著的低水平;(3)在情绪源明确的条件下,愤怒的被试和快乐的被试对受信任人的信任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考试焦虑不同程度个体的选择性注意抑制功能。方法:通过考试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考试焦虑大学生,以其为被试,采用改进的情绪负启动范式,控制刺激材料的相关度和效价,以语义判断的情绪负启动任务,考察高考试焦虑者的注意抑制能力。结果:高考试焦虑组在考试相关高、低威胁刺激和考试无关高威胁刺激条件下,负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控制条件下,负启动量显著小于低考试焦虑组,且负启动量值为负;在考试无关低威胁刺激时,负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控制条件下,负启动量为正,且与低考试焦组无差异。结论:高考试焦虑者对考试相关的特定刺激和一般性高威胁刺激均存在注意抑制困难。  相似文献   

13.
随机抽取100名某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情绪和冲突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正性、负性情绪与冲突应对方式的各因子间有相关显著,其中正性情绪与沟通化解、反思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负性情绪与伤害、回避与冷处理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2)正性情绪之下被试倾向于沟通化解、反思等应对方式,而在负性情绪之下倾向于伤害、回避与冷处理的应对方式.(3)各年级在冲突应对方式上以及情绪状态上存在着不同的倾向,并且差异显著.(4)在冲突应对方式上以及情绪状态上性别问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情绪标注的研究中,存在着情绪标注是增强还是抑制了情绪的争论。实验1以负性情绪图片为材料,分别在实验条件和预期条件下,比较了情绪标注和观看情绪刺激后的主观评定。结果发现,在预期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比观看时对情绪刺激评定的情绪强度更高;而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比观看时对情绪刺激评定的强度更低。实验2以正性情绪图片为材料。分别在实验条件和预期条件下,比较了情绪标注和观看情绪刺激后的主观评定。结果发现,在预期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比观看时对情绪刺激评定的情绪强度更高;而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和观看时相比在情绪刺激评定上没有差异。研究表明被试认为情绪标注会增强情绪,而在实际进行情绪标注时会抑制情绪,尤其是在负性情绪时。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就对情绪做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在学习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考察了在算式以及言语两种不同分心任务情况下,任务对被试情绪分散的影响。实验的结果为情绪调节提供了新的依据。研究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室研究,采用2(算式任务,言语任务)×2(中性情绪,负性情绪)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被试在观看完中性、负性图片后完成一个分心任务,然后进行情绪评级。实验表明,两种分心任务都能够对情绪图片的分散有影响,相比较下,算式任务的分散效应比言语任务更大一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任务完成正确率得出,负性情绪不利于被试进行任务判断,在做出判断时需要更长的时间。由此提出,当人们在感觉到压抑、郁闷等负性情绪时,除了可以在户外活动,还可以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习题或看一些有趣的书,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负性情绪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分散,情绪也通过这些方法得到有效调节,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道德情绪的行为回忆范式,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结果发现:(1)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掩饰意义的行为词语;(2)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3)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的被试在做出掩饰动作后,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所下降,与控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揭示:中国大学生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后更倾向于做出掩饰行为而不是洁净行为.  相似文献   

17.
研究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选取39名数学学优生和学困生为被试,采用Posner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实验范式,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不包括5),以判断目标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优困生数字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优生在数字比较任务中的行为反应时、凝视时间和眼跳距离均显著短于学困生;(2)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数学优困生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但内源性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学优生的数字距离效应显著,而学困生只有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3)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数学优困生均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但外源性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学优生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而学困生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当被试完成一项与背景刺激无关的目标探测任务时,对背景刺激进行编码记忆,之后的测验成绩表明,对与目标项目匹配呈现的刺激的记忆比与分心项目匹配呈现的刺激的记忆更好,即注意促进效应。近期研究表明,这一效应受词频、正字法特异性、负性情绪等背景材料独特性的调节。为了延伸这一研究结论适用的领域,本文采用正性情绪图为背景材料,探讨正性情绪特征是否也能调节注意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在正性和中性情绪图中都表现出注意促进效应,并且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即正性情绪对注意促进效应没有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点探测范式,以代表高低趋近动机水平的欲求关食图片和愉悦动物图片为积极情绪刺激,采用2(高趋近动机水平积极情绪刺激,低趋近动机水平积极情绪刺激)×2(同侧,异侧)被试内设计,探讨个体在一般情境下对积极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个体在一般情境下对积极情绪刺激和中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即个体更偏好于积极情绪刺激,而个体在一般情境下对不同趋近水平的积极情绪刺激并不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20.
采用2(性别:男和女)×2(图片:异性吸引力图片和控制组)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随机选取某大学本科生188人(男性92人,女生96人),年龄在17~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9岁.通过求偶线索启动(异性高吸引力图片启动),探究被试在启动条件下的特殊风险行为领域的风险行为表现.以此来探索被设计用于激发吸引配偶的目标情境线索是否可以增加人的风险行为.得到以下结论:1)男性在异性伴侣高吸引力并且单身的求偶线索启动条件下,在求偶和资源分配(MR)风险领域和生育(RC)风险领域的风险行为显著提升;2)女性在异性伴侣高吸引力并且单身的求偶线索启动条件下,在各风险行为领域无明显风险行为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