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1976年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把获奖的研究成果——第4种夸克命名为“J粒子”,因为他觉得英文的“J”很像中文的“丁”。当他得知每一位诺贝尔  相似文献   

2.
我要用中文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 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 3 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 4 种最小结构。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6 年 10 月 18 日,丁肇…  相似文献   

3.
我要用中文     
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40岁。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作出了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瑞  相似文献   

4.
接第6期   [素材1]   用中文发言   1976年10月18日,年仅40岁的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激动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地问:"谁来做翻译?"丁肇中回答:"我自己做翻译."这一消息见报后,深深感染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  相似文献   

5.
1976年,40岁的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他赴瑞典领奖之前,却因为坚持用中文书写演讲稿出现了一点意外。丁肇中年轻时就到美国留学,英语水平毋庸置疑。那他为什么一定要用中文书写演讲稿呢?原来,他曾经仔细翻阅过以往诺贝尔奖的有关资料,发现在众多获奖者答词中,竟然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很不平静,所以他决定用中文书写。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非议。首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部门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所以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却说:“我领奖是在瑞…  相似文献   

6.
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丁肇中先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藉华人。1976年,40多岁的丁肇中先生因发现新粒子 J/4而获得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在授奖仪式上,获奖者必须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自然要用美国语言英语演讲。然而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  相似文献   

9.
英涛 《高中生之友》2012,(22):37-38
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丁观海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而王隽英当年也是在美国留学。他们本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王隽英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0.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1.
我要用中文     
蒋光宇 《下一代》2014,(10):6-7
丁观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相似文献   

13.
蒋光宇 《小读者》2011,(10):38-39
丁观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周刊》披露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消息: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实验组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个消息震撼了沉寂十年的高能物理学界。它成为粒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2月4日,丁肇中诞生在美国。他的青少年时代受到来自家庭的爱国主义和崇尚民主科学的思想教育,对于他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丁肇中出生不久,就被父母带回中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受到完整的小学教育。1948年冬天,举家迁居台湾,他在台湾读完中学。他的一位中学…  相似文献   

15.
墙板报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1974年,丁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这个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蚊子和大家是不“打”不成交的“老朋友”,要想战胜它,就…  相似文献   

16.
师(深情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籍华人丁肇中。(投影展示丁肇中画像,文字显示其主要事迹)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按照惯例。获奖者应用本国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所以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致辞,  相似文献   

17.
熊斌 《考试周刊》2012,(58):131-13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物理学家丁肇中费劲6年心血发现"J粒子",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不觉得累吗?"他这样回答:"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  相似文献   

18.
丁肇中先生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市。1936年出生在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讲述的正是丁肇中中学时代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9.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母亲随父亲去美国留学期间生下了他。在中国故乡长大的丁肇中20岁时,又单身去美国求学,6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他担任着"全民奥运数字体育活动"荣誉顾问; 他被评为"2007中国最具影响的天使投资人"; 他是"中国IT业实力企业家100人"之一; 他当选"2006-2007中国互联网市场年度先锋人物"; 他荣膺"中国十大新锐传媒人物": 他与美国同行比尔·盖茨有着相似的经历:辍学、投身互联网、创业成 功,他遂有绰号"张尔·盖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