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开每一张报纸,除了新闻综合版外,就是副刊版面了。所谓副刊,就是主要刊登新闻、评论、读来信以外的专版,大多有刊名。副刊是新闻版内容的延深和补充,也可起到给读看完严肃正规的综合版后以轻松休闲之感,更是符合各种层次读口味所需;副刊也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读者为什么要读副刊,喜欢读什么样的副刊?编者为什么而编副刊?应该办出什么样的副刊?编辑与读者需要形成一些什么共识?我试图从副刊读者心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并从编辑的角度寻求某些相应的对策。副刊读者心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求知心理读者有求知欲,否则就不会读报。作为报纸副刊的读者,他们总  相似文献   

3.
沈峰 《青年记者》2005,(12):71-7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喜欢看报的读发现,今天的报纸越来越没了学的品格。读有一种报纸副刊正在消亡的感慨。纵观国内报纸的化副刊,能连续不断发表优秀小说作品的有几家?  相似文献   

4.
读者为什么要读副刊,喜欢读什么样的副刊?编者为什么而编副刊?应该办出什么样的副刊?编辑与读者需要形成一些什么共识?我试图从副刊读者心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并从编辑的角度寻求某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报纸副刊一直是刊登散、杂志、学评论等纯艺作品的领地。近些年,随着副刊读数量的减少,这种副刊在各种报纸上出现得越来越少,许多报纸压缩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也有的报纸在不断探索副刊如何办的问题。根据一些报纸的探索实践和笔的思考,认为报纸副刊可以进行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唐崇维 《今传媒》2012,(3):121-122
本文对武汉晚报现有的副刊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武汉晚报副刊的几个特点。武汉晚报抓住副刊的变与不变,极大地丰富了副刊的内容,既有浅读,又有深读,使得报纸变得耐看。  相似文献   

7.
综观当前有些报纸副刊,读普遍反映“亲和力”不够,不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鼓动人,激励人。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办副刊观念落后。二是副刊水平不高。许多副刊编辑的办刊水平至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是副刊稿件内容陈旧。副刊怀旧内容的稿件占据了大量金贵版面,如,写过往的陈年旧事多,写怀念父母、师友等故人的多,写现实生活的少。四是副刊版面形式呆板单一。除了散、诗歌就没有别的体裁,反映在版面上的就是上下左右几大块,老面孔,缺乏视觉冲击力。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是一些报纸对副刊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副刊重视不够。这些年,各报重新闻轻艺副刊的倾向比较突出,把艺副刊当作“点缀”甚至搭头,轻视艺作品宣传人、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忽视艺副刊拥有的庞大的读群和作群。有些从业人员片面地认为,只有新闻和理论才是弘扬主旋律,副刊是供休闲的附属品,甚至急功近利,觉得副刊不如广告“来菜”。  相似文献   

8.
本所要讨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附属于报纸上的副刊,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副刊,它不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有关新闻的报道任务,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副刊的艺术精神,更直接地反遇社会生活,因而更受读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张书恒 《军事记者》2004,(12):49-51
“小报告学”,是《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一个主要栏目.也是整个长征副刊上篇幅最长,影响最大,最受读喜爱的一个栏目。它的鲜活性、故事性,以及贴近基层、贴近读、贴近生活的特点,构成了长征副刊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它也为部队的众多学爱好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学才能的平台。不少至今仍活跃在报告学创作领域的名作家都是在这里发表处女作并由此起步,  相似文献   

10.
缺少点什么?──读某些报纸副刊产生的忧虑顾冰清本人看报特喜欢读副刊,对那些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特别钟爱,每读一篇轻松活泼、淡笑风声、娓娓道来的散文、随笔,每看一篇尖锐泼辣、讽喻幽默、富有哲理的杂文、小品,都得到一次精神享受,像大忧天喝了一杯清凉的高级绿...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副刊是把几篇散、小说、诗歌、评论简单地编排在一起,它实际上是一种单纯的学副刊。上个世纪初叶,在如火如荼的新化运动下,学作品因为在报纸上发表而得以快速传播,成为那个时代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也使副刊成为报纸闪亮的组成部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好几十年,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的多元化演变,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单纯的学作品已远远满足不了读对信息、思想的需求。传统副刊这样一种静态的存在,已经大大落伍于现实生活,严重制约着现代报纸副刊的发展。这样,转型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史敏 《青年记者》2007,(6):49-50
曾经创办《明报》的武侠小说家金庸认为,副刊是报纸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据他介绍,在香港办报,有一个信念:新闻是攻的,副刊是守的,有大新闻出来,报纸的销路可能会增加5万份、10万份。大新闻过去了,销路要恢复原状,这时要保住大销路的话,就要副刊做得好。有大新闻时增加的读看到副刊做得好,以后就会常买报纸,成为老读。所以说,新闻是攻,副刊是守,新闻做得好,出了成绩,副刊守住,销路就上去了。所以,办好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增强校报副刊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报作为报业大军中的一支特殊兵种,其读群是政治素质、化水准、欣赏品位都较高的高校师生。副刊既是校园化的传播园地,又是师生交流思想、增长知识、抒发情感、陶冶性情的重要阵地。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作为校园化重要阵地的校报,副刊的作用和地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4.
一、失 网络文化历史上的陌生人 副刊 盛世华章里的孤独者 当今的网络盛行和报纸副刊相共相处的时代,一如公元13世纪初乱世纷争的局势。读历史想到的是今世,读大漠之上的硝烟想到的是纸上的风云。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5,(5)
葆有个性 追求品位──读《咸阳报》文艺副刊文/王愚报纸的副刊,始于何时,缺乏考证的癖好和功力,无从说起,但现代报纸的副刊,却有不少是长留人们记忆中的。其中佼佼者,《申报》的“自由谈”,有鲁迅先生的加盟,尖锐犀利,海派的泼辣味十足;《大公报》的“大公园...  相似文献   

16.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化版面更多地为读所关注,所反映的生活领域也更加广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按照军委、总部领导的要求,使艺副刊在求新求变中办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广大读喜闻乐见,是摆在艺副刊编辑面前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对新的一年的化宣传,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我看副刊     
牧惠 《传媒》2001,(7):46-47
读彭燕郊先生《爱读副刊》,不禁也想写一篇关于副刊的文章。 我生长在广西贺县贺街镇这个小地方,读小学阶段几乎见不到什么报纸。开始读副刊,是考进中学之后。贺中那时已创办了近廿年,藏书好几万,阅览室里摆有十来份报纸。因为喜欢读书,除了没完没了地到图书馆借书外,课余喜欢去阅览室翻翻报纸。那时已是抗  相似文献   

18.
黄幼文 《传媒观察》2006,(10):56-57
近几年,许多报纸传统的专副刊正在走下坡路,甚至连某些名牌专副刊也已经在相关报纸上消亡。但是,另一种状况却又成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许多新锐报纸,以周刊为主要特征的各种专副刊,却办得热火朝天。只不过,这些专副刊正以非同以往的面目存在与发展,它们不再是部分读和编寻求个人爱好甚至附庸风雅的沙龙,而是和越来越多的人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报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9.
卜宇 《新闻通讯》2008,(12):46-48
在媒体间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不论都市报还是党报,都高度重视副刊的创新,把办好副刊作为提升报纸质量,提高传播有效性,培养读者忠诚度的重要手段。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副刊才能称得上好副刊?我们认为,对现代都市党报来说,副刊办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突出了引导性,增强了可读性。突出引导性是由党报特性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党报作为负责任媒体的基本要求。增强可读性意味着要让我们的读者愿意去读,报纸只有让人愿意读,才能增强传播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引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太阳刚刚升起,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门口就已经有人在探头询问:“请问哪位是邹编辑……” 找人的是楚天都市报的读者,他们或来投稿,或有事相求;被人找者是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副主任、多个副刊的责任编辑──邹晖。 与楚天都市报同步成长的她,短短四年,可谓名播荆楚。在楚天都市报上百万读者中,或许有人会陌生于她的名字,但提起由她编辑的一个个副刊,却鲜有不熟悉的。从《百姓生活》到《打工一族》,从《银发岁月》到《大学校园》,从《婚恋家庭》到《情感话廊》……邹晖与她编辑的副刊,伴随着楚天都市报的快速成长,早已深入到了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