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介绍产业集群模式的两个代表国家或地区即意大利和中国台湾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介绍代表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的三个地区浙江,广东和北京的发展,将其对比研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1、从地区分布看,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两省,其中浙江省是我国产业集群最多的省份。2、从产业类型看,我国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少。3、从驱动力看,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都是自发生成的,主要包括“原生型”和“嵌入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浙江、广东和江苏的南部地区.30多年来,产业集群发展表现出较高的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产业的集聚必然需要人才的集中,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产业集群出现的必然保障.高职院校作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与保障,双方的协调与配合问题一直是产业界与理论界关心的焦点. 2008年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各地,昔日的广东四小虎之一——顺德也未能幸免,长期以来依靠成本优势占据市场的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批落后的传统产业面临淘汰之时,一批新兴产业也孕育而生.传统产业的衰落,新兴产业的诞生,也预示着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在地方产业转型之时,面临着专业的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加入WT0,服装业发展显示出的强大潜力是跟产业的集群发展分不开的。这20年来,全国服装业从南至北先后形成了大连、浙江、广东三大产业集群,它们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合理调配产业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品牌,已成为中国服装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行品牌集群战略,走产业集群道路”的思想也将继续指导中国服装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浙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反映现代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浙江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产业集群也开始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集群和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民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是浙江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是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浙江产业集群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实现转型升级的压力日益加大。利用外资对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升级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利用外资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升级。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广东与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两个代表性地区。利用2007年两省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两省的主要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及生产诱发系数等指标,证明两省的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接近,广东物流业与金融业具有领先优势,浙江主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的关联关系更为紧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一定优势。两省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当前阶段,应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创新,积极探索服务业产业集群与国际外包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政府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至90年代中后期,大体形成了市场创造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形成模式、以大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形成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这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以及同一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集群的政策不同,因此,政府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政府在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以及同一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中作用的分析,试图明确政府在产业集群中如何适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浙江经济的产业集群化、国际化和网路化促进了浙江专业会展、国际会展和网络会展的发展,会展业的繁荣需要通晓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会展专业通才与专才,因此浙江高校应基于浙江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培养会展人才。  相似文献   

10.
毕玉 《文教资料》2011,(13):59-63
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令人瞩目的重要文化经济现象。我国的"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都相继推出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区域文化产业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利于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本文从区域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角度入手,分析探讨了南京市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模型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评价与识别。根据构建出的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山东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相当丰富。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 ,河南省决定把旅游业尽快培育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对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吸纳就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分析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提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以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在定量研究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实行山海协作、实施政府可支配资源的反梯度投入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西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着师生比过低、兼职比例过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与历史根源.文章通过对江西部分高校的调研,分析了当前江西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民办高校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建立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体系,创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考评办法,营造人才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作用机理和效应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首先,从产业转移吸纳概况、主要来源地、市区结构和主要领域等方面分析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然后剖析了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即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等.最后,构建了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估计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服务业国际转移促进承接地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并用山东省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总效应,结果表明: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正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因此,还需在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做进一步调整与改革。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体系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的利益驱动机制,设计了广东省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体系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产业宏观分析与规划阶段和官产学研结合具体实施阶段。构建了两个阶段的不同运行模式:第一阶段可借鉴技术路线图模式来进行操作;第二阶段可采用政府科技专项、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模式来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8.
在考察人民币汇率及福建省分类进出口变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分类商品对人民币汇率、收入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结果显示,福建省出口贸易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敏感度比较高,其中初级产品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进口上,工业制成品对汇率的变动更加敏感;世界及福建省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福建省分类进出口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收入水平对福建省初级产品贸易的影响更大。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福建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维系了贵州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居的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民族团结和谐的典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地方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迟滞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寻求培育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保持和促进贵州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居的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在其《爱欲与文明》中袁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现代发达工业的生产性剩余将为整个人类按照本我的要求自我发展提供某种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在其着力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时,却忽略了更为深层,也更为关键的因素——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即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性剩余标示了不同的自由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