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偶与一位故事片导演碰在了一起,其时有会说话儿的朋友发挥道:一个弄故事片的,一个弄纪录片的,两个大腕儿聚一块儿了。我便急忙陈述:不敢比,人家是“艺术家”,我们是“宣传干部”。 虽然拍纪录片也苦心穷智地去模仿、找寻“艺术手法”,但自己的根本不能忘记。记住这一点心里特踏实。 打十六岁起,我就当上了这“宣传干部”——县广播站记者。春耕,去写良种与密植,播完种又去写抗灾保收;秋天,再去写交公粮。县委书记开大会作报告,便去录了音放给全县人听。由于家乡在神农架,翻山越岭成了出门采访的基本功课。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的贫困县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说:“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他卖官、受贿一百多万元,被抓了起来。他终于进了垃圾堆。 谁请他来的呢?党和政府一再有决定、通知:当党政干部是不准以权谋私的。而且已经打了一大批以权谋私的官员。可是谁也没请他来发财,是他自己硬要爬上那个他认为能发财的位置的,他是自觉要当社会垃圾的。 过去有过一部电影《大浪淘沙》。  相似文献   

3.
闲话不闲听     
一次,我在一个乡机关食堂吃饭,一位熟人开玩笑地说:“怎么也没给你单炒两个菜?”另一个人马上接过话茬:“连县委书记来都吃蒜头啃凉馍呢,甭说他!”如果不介意,这话就在一阵笑声中过去了。可我当时多了个心眼,这个乡离县委住地偏远,怎么这人一张口就说到县委书记呢!况且说的有鼻子有眼。常言说,无风不起浪,这事莫非  相似文献   

4.
报载:某县干部下乡了解农民修建沼气池的情况。问一个农民道:“沼气池大约要挖多深?”农民答:“六尺即可。”县干部回城以后,在一次有关修建沼气池的会议上问一技术员:“你看到的沼气池农民是挖多深?”技术员答:“两米。”他马上显得很不高兴地批评说:“你这是怎么搞的嘛,农民说沼气池要挖六尺深,你却说是两米,两米有多长,够深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6.
笑一笑     
吉利话从前有个地主,雇了两个长工。因为他非常爱听吉利话,便特意给他俩重新取了两个好听的名字:一个叫“高升”,一个叫“发财”。正月初五早上,地主要迎财神,说吉庆话。天还没大亮,他就怪声怪气地喊:“高升!高升!”高升住在楼上,一听地主喊,便赶忙答道:“下来了!下来了!”地主一听,怒气填心,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再叫:“发财!发财!”发财住在马圈里,那儿没有窗子,  相似文献   

7.
洛杉矶警察打人,法院审判无罪,但因当时有人拍下了录相带,有录相带作证,人们对法院判警察无罪不满,就引发暴乱。拍这录相带的人佐治·何利地却很希望未发生过此事。32岁的何利地不但因为引起暴乱死了58人而很内疚,也因他自己的生活变得非常烦恼。那录相带在1991年3月在电视台放出了之后,何利地发生了下列的事件:  相似文献   

8.
记者该是什么样?三个做了十来年记者的记者,就记者的外在和内在的素养扯了一番。形象问题李鹏飞:先说个故事:陕西省有个县的县委书记,到苏南考察,中途掉了队,—个人在路边苦等。正巧公路上驶来一辆拖拉机,县委书记就和开拖拉机的农民商量,要求把他带回县里,那农民打量了一回,摇头说:“你不是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哪会坐拖拉机?”扬长而去。再说陪同的人回到县里后,才发现把书记给丢了,就马上派人开警车回去找。书记命警车赶上拖拉机,警察下车就把开拖拉机的农民擒住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0.
我写的《切不可大意失荆州有感于妇女主任管农业》(载湖北日报1985年5月16日),有幸被评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它究竟“好”在哪里?的确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好在我还能记起当时的一些情况。文章发表的第二天,我正在鄂南采访,碰到一位县委书记,他见了我就说:“啊呀,大作拜读了,写的真好,抓住了当前农村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许多地方哪里是妇女主任管农业,根本就没人管农业了,我叫办公室下个通知,干部都要学学这篇文章。”我当时为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0,(4):58-58
老婆饼 一个人在沙漠里快要饿死了,这时他捡到了神灯。神灯:“我只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快说吧,我赶时间。”人:“我要老婆……”神灯立刻变出一个美女,然后不屑的说:“都快饿死了还贪图美色!悲!”说完就消失了。人:“……饼”。  相似文献   

12.
“有钱能使鬼推磨”,本是一句戏言。如今,发生在广东省乳源、揭阳等地的一起卖官买官案却为这句话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脚。 一个名叫蔡登辉的合同工,凭借金钱的神通,驱使乳源、揭阳两市(县)的组织、人事、法院、检察院的10多名处、科级国家干部为他和他的亲戚“推磨”,编造了一系列假证明、假手续,把一个连团员都不是的合同工,变成了“中共党员”、“县经委副主任”;令一个只会摇曲柄的个体出租车司机摇身一变成为“反贪局的侦察干部”。  相似文献   

13.
沙洲  黑丁 《新闻天地》2011,(5):33-36
2009年3月11日,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人走进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一开口露出被香烟熏黑的门牙说:"我欠下别人几个亿的债,这辈子是还不上了。你们法院判了几十起,也抓了我好几次,我已经家破人亡,我想以命抵债又觉得对不起人家,你们找个罪名把我判了吧,这样我心里还会好受些!"  相似文献   

14.
类别:新闻成才之路编号──江道衍丹心揭丑获“正果”1982年,德阳县宣传部干部江道衍看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用公费为自己修建了119平方米的超标准住宅,决心给上级党报写稿揭露。他妈妈知道后,流着泪劝他说:“县老爷你惹得起吗?你爸爸给小领导提了个意见,就从城里调到乡下的中学去了。”江道衍没有退却。他想的是:县城许多居民住房有三代同室的,有6个人住10平方米的,有的空中架吊床,有的睡觉“三班倒”,而县领导竟这样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把受打击报复之虑置之脑后,他说:“即使受打击报复,充其量,我不升官,不发财,…  相似文献   

15.
敏锐的观察力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观察离不开眼睛,但眼睛观察的不一定就准确。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有真象,也有假象,甚至会造成“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需要辨别真伪,要借助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民日报老记者田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过去我到过一个县,住在县委会里,早上上班铃一响,各个办公室里全开始学习了。我说,‘这个县里的干部学习搞得不错嘛。’第二天,第三天,我就不在意了。五六天以后,再一看,没人学了。原来他们专门是搞样子给记者看的。看我不在意,也就不学了。”所以光听汇报,凭眼睛直观感觉,不善于仔细观察和深入调查研究,就会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客观原因一定会很多。但主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挖一挖:为什么会被官员“作秀”的假象所蒙骗?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只会盯着领导而看不见群众呢?等等。这样挖挖,可能就不觉着冤了!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一位被“官员”作秀耍过的记者颇  相似文献   

17.
有次我看一位朋友的习作,描写一位能工巧手修理农机具的情况,说“他象个妙手回春的良医,坏了的喷雾器呀,柴油机呀,经他一裰弄,就百病顿消……”这里的“裰弄”,实际上是“掇弄”的误用。无独有偶,最近收听某地广播电台的新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某市法院联合召开宣判大会,依法判处了一批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第二天,该市报纸发消息时,在标题中有以下字样:“两名大受贿犯、贪污犯竟是女性。”我以为:“竟是女性”云云,这种提法是不妥的。“竟是”者,意料之外也。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犯罪,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9.
在焦裕禄同志的高大形象面前,我感到自己太差劲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象一面镜子,使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种种污点。焦裕禄,一个县委书记,能在一个老贫农面前说:“我是您的儿子。”我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说“我是您的儿子”呢?我估计不会,至多叫一声“老大爷”。为什么?因为我对贫下中农还没有焦裕禄同志那样深的阶级感情,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过去我曾对自己有迷信,认为自己在下放劳动时和农民关系很好,这几年又不断到农村去,交了一些  相似文献   

20.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