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嶷苍梧辨     
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因传虞舜葬此而名扬遐迩.今地理类书大都说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因为,苍梧并非山名,更不是九嶷山的别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从虞舜死葬的最早记载说起。《礼记·檀弓》载:“舜葬苍梧之野。”郑玄注:“苍梧,于周南越地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巡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今在零凌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相似文献   

2.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3.
湘妃与斑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竹一枝千滴泪”。千百年来,湘妃与斑竹的传说,一直作为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苍梧山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传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洞庭湖边听到舜帝去世的消息,“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或说“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洒泪成斑。”(王象晋《群芳谱》)这是传统的说法。但据九嶷山的传说,娥皇、女英闻讯后,前来九嶷寻找舜帝的下落,她们在丘陵丛中趟出的一条小路,就是今日潇水的河床。两妃追及九嶷,可是“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泪洒道旁竹上,“瘢痕苦雨洗不落”,指纹合血泪留于竹千,“色抱霜花粉黛光”。最后,二妃化做了娥皇,女英两座山峰,仍然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舜帝的英灵。  相似文献   

4.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  相似文献   

5.
认为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道死苍梧、葬于九嶷,应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当时湖南(包括苍梧九嶷)远古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第二是当时的中原和南方湖南存在着文化交流,南来北往的人员流通已很方便。解决了这两个前提,舜帝南巡就不仅可能,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一 东安舜皇山,乃天下名山,是永州闻名的生态旅游区。 相传上古时代,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国氏族公社晚期,南方的缙云氏后代,在长沙建立三苗国,北方有虞氏舜灭三苗,受禅即帝位,后来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东安舜皇山当属苍梧之野,亦为江南之山陵。唯独此山以舜皇名之,我以为舜帝南巡登临此山无疑。明隆庆年间修纂的《永州府志》载有一个肯定的说法:“永之东安有舜山,——因舜巡狩所经也。”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听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见群峰踵踵,古木苍苍,以为进入了仙境,便流连忘返,驻跸此山,他深入民间,考察民情,解民于倒悬之苦,…  相似文献   

7.
舜帝最后一次南巡是否到过苍梧九嶷山,这直接关系到舜帝是否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北方某地出于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提出舜帝根本没有到过衡山、九嶷山。本文从传说故事、史实依据、考古发现三个方面,结合舜帝老来南巡动因以及路径分析,认为舜帝南巡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8.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9.
面具眼睛的辟邪御敌功能─—从泛太平洋文化之视角看三苗、饕餮、吞口、蚩尤、方相以及三星堆“筒状目睛”神巫的类缘关系萧兵《书·舜典》舜所放逐的“四罪”跟《左传》文十八年舜所流放的“四凶”是对应的(晋杜预据汉贾逵说更明确了它们的共通性)。前二者的对应,史学...  相似文献   

10.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舜帝葬苍梧之山九疑,是为零陵,本为史家所公认.钱穆先生却撰文说舜葬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从而引起争论.鸣条、苍梧一般说来是一个区域性地名。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确凿无疑。舜帝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开创者,孔子是道德文明的集大成者和传承者,各地建庙祭祀舜帝和孔子,显示出中华政治伦理之重要特征。事实证明,舜帝陵只有一座,而舜庙很多,这正如孔庙只有一座,而文庙很多一样。  相似文献   

13.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唐之享会长的文章《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从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等多方面,探讨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伟大贡献。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谢玉堂会长的长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1)舜在百岁高龄的晚年为什么还要去江南巡狩?(2)舜为什么身葬九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虞舜与九嶷”,会议收到“舜葬九嶷”主题论文14篇,“舜帝南巡”主题论文4篇,合计论丈18篇,是近年来关于虞舜与九疑山关系问题的最为集中的探讨,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突破,为今后的递进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外,在“舜文化”的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的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伦理、勤政廉政、和谐社会”研究、“舜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文学、诗学、美术”研究等6个方面,也有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注家多引《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以释之,意真有其硕大无朋之长蛇矣,盖误。象,古书言为舜第。《孟子·万章》:“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朱熹《集注》:“庳,音鼻。”鼻正为动物象的特征,故《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往》引《幽明录》云:“始兴有鼻天子冢、鼻天子城,……乃象冢也。”舜,即帝俊,即帝喾,原意为太阳。而太阳内之“踆乌”(三足乌)即其化身。舜、象皆为氏族图腾。即鸟图腾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作者关于《尚书》“陟方乃死”及《史记》舜崩苍梧葬九疑记载的考辨。文中夹注“见下”、“参看”诸语及缺字为原稿所有。  相似文献   

16.
“典字”,从“册”在“兀”上,象书册高高地搁架在几案上。本是书籍的通称。后来,《说文》解释说,“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典就成了专称,是记叙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言行之书。《尧典》,是兼记尧舜二帝事迹之书。因为舜是尧的女婿,舜继尧位,是受尧的禅让。举尧可以包括舜,所以文题没有标明舜。《孟子·万章》称这篇记事文为《尧典》,《礼记·大学》称之为《帝  相似文献   

17.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九嶷山舜陵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湖南省南部宁远、蓝山、江华三县之间的九嶷山.有远古华夏人文初祖五帝之一的舜帝陵基.对于其死葬之地却历来众说纷纭。舜帝为我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地位重要.包括死葬在内的舜帝生平.古代典籍记载最为详尽,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有关于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记载。综合有关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考古挖掘新发现,提出了“舜葬江南九嶷山可信而不可疑.窆宫向无其处是其实.圣人与名山神合”的观点,并认为以舜陵为中心的九嶷山舜文化是最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应精心规划、重点投入、积极开发。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第12自然段:“《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文章在讲到“驾车的马”的时候,引用了屈原名作  相似文献   

20.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