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见《人间词话·附录》托名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就诗词的意境鉴赏而言,王氏之论不失为一条较易掌握的思路。这里…  相似文献   

2.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中,有着无教闪着奇光异彩的诗词珍品。笔者不揣简陋,想就怎样鉴赏这些艺术珍品的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入诗境 欣赏诗词,有一个及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欣赏者要置身于意境之中。什么是诗的意境呢?古代很多文艺批评家对此都有所论及。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指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精神与客观的物境契合相融。司空图则倡“思与境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深刻地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可见,所谓诗的意境,就是指一种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思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地的审美范畴。它含蓄隐避于  相似文献   

4.
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兼与《教师教学用书》作者商榷都春月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长期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着美的意境,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  相似文献   

5.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突出特征,好的意境是优秀诗歌作品的勋章。诗歌要较之其它文学形式更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做到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就必须创造出美好的意境。而“情”与“景”正是构成意境的两大重要方面,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的具体表现。因而古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情和景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古典诗歌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艺术匠心,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水  相似文献   

7.
诗歌艺术之精华便是意境。古之诗家以创设意境为写作之第一要求。意境是诗人主观心灵与客观物境的融合,即“情”与“景”的融合。所谓“情景境界也”,即为此意,它是一种虚实结合体。虚实相生的典型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教者应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发展空白,用“情”去领悟意境。一、发现空白,解读空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代诗词乃至现代诗文作品都运用了空白手法。语文教学固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实”处揭示、理解诗词的意义,还应该从“虚”处让学生领悟那未尽的言语之外的广阔意境和丰富内容。即学会发现空白,解决空白。如学习…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9.
王淑君 《成才之路》2009,(18):41-41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11.
数字本身单调、枯燥而乏味,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和艺术情趣。但是古代诗人把它们巧妙地运用于诗词创作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是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统一所达到的“心物合一”的艺术境  相似文献   

12.
一、体味意境——古诗教学的重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景生情”、“情生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与神游”的情景交融的有象之境,即物境;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无象之境,即心境。并且他还指出了作品有无境界的标准:真景物、真感情。因此,任何形式的堆砌辞藻和无病呻吟的硬作都是没有境界的,没有生命力的。鉴于意境与诗歌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可以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论的研究中,存在着某种化定位偏差:人们多用叔本华哲学去印证王国维意境论,又多以客观色彩多于主观色彩这一论断给“无我之境”下定义,而很少从中华化这一背景着眼,去揭示“无我之境”的禅思意蕴。本从“观”与“得”二角度,对“无我之境”论的思辩进行了探讨。笔认为,无我这境的理论价值,在于王国维在华夏化这个大背景上,揭示了中国艺术意境精深微妙的创作心理,显示出无我之境的艺术思维与禅宗哲学思辩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突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入神”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审美评价依据的重要标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先生在探讨诗词创作构建的意境时提出的重要概念,陶渊明以其任真自得的人格和悠远空灵的诗心创作了大量浑然自成一体的诗篇,无论创作的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其毫无斧凿之痕的率真自然的诗风都印证了诗歌“入神”境界的深远.  相似文献   

16.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唐宋词鉴赏辞典>序》中指出: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意境"的艺术理论问题。"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 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 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 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 骨,“象”为血肉,二者互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 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 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的客观物象进入诗词,构成内涵 丰厚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意象,就与诗人 自我形象有相通之处:形体枯皱、色泽焦黄的菊花与 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的诗人相似。词人不直言情 怀,只用“黄花”这一意象,就把对丈夫绵绵无尽的 思念涵蕴其中,细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咀嚼出个中 滋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何谓意境?“意”就是情思,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李清照的作品就在于她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相融合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词意境鉴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善于展开联想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像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的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即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