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意识理论是研究个体行为动机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理论。个人潜意识是儿童发生亲社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集体潜意识是实现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理论根源,两者的和谐激发是进行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保障。儿童社会性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能,遵循“由内向外”原则激发自我潜意识;让儿童接触社会,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激发集体潜意识;开发生活化课程,开展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2.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动画片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分析动画片对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从家长、教师和动画片制作者三个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笔者总结了自 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儿童社会性研究的资料、特点和趋势后认为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研究表现为以下特点 :越来越重视早期研究 ;注意研究的实用性 ;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及发展目标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儿童社会性发展各成分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学校适应各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此外,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社会性发展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伴接纳在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 ,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影响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 ,以及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儿童的情绪理解与社会性发展成为目前心理学探讨的热点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对其社会交往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来探讨3到6岁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身体、认知、学业成就、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了解中介过程模式、调节模式两种解释机制 ,便于我们理解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影响。此外 ,笔者还对研究领域中新近的变化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儿童食育能有效提高其知食、选食、品食能力以及掌握粗浅的烹饪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意识,对儿童身体健康、睡眠质量、情感与社会性、文化认知、数学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食育的概念早在日本明治时期就已产生,被称为“构造健康的保育”,是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政府提倡开展的一项全民项目。近年来,儿童食育的内涵已超越最初关于均衡的营养摄入与饮食习惯的培养,立足“食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关系,且以“食”为纽带加深儿童与同伴、儿童与社会、儿童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食育作为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能力的一种活动,在儿童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野来描述儿童,童年便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可辨识的社会结构;而儿童是一个社会性的独立存在.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中的儿童与由儿童构成的社会,更多去追问儿童何以成为今天的儿童.其实这是一个再造儿童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构与改写儿童与成人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初级社会化是儿童道德生长的基础。现代社区作为一个“脱域的共同体”,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初级公共空间。儿童在此空间中的社会性学习具有学校教育难以替代的价值,实际塑造了儿童最初级的社会性特征。与学校德育相较,现代社区德育的发生逻辑也自然具有其特殊性,就内涵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源性需求,即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现代社区发挥积极的德育功能;另一方面是内源性动力,即社区自身功能的完善驱动社区德育机制性地发生。社区德育的发生机制具体表现为社区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两条基本途径:共同体情感的养成与公共德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