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这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运用“延异”和“播散”等方法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解构”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解构”意味着批判、否定、颠覆、开放、动态,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若把它放到哲学中去研究: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德里达到后现代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可以发现都有着丰富的解构思想。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批评是由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引领而起的,目的是想颠覆结构主义一味树立中心的做法,期间,它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重点对言语/文字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进行了解构,实现了二者的平等关系.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在去本质、中心、权威之时体现出了虚无主义的特色,但实质上,解构主义却是针对西方现实政治的,它只是想解构、摧毁、颠覆存在于西方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恒定中心而已.  相似文献   

4.
解构的踪迹:法国后结构主义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历程,认为:后结构主义作为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更为激进地批判了正统哲学及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了曾经属于革命典范的结构概念;作为结构语言学模式的极端发挥,它解构文本的世界,抵制理论,走向纯粹的能指游戏;为了拒斥形而上学,后结构主义主张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并极力解构哲学与文学的界限,倡导哲学终结论";它继续了结构主义主体离心化"的主题,但与结构主义借作者之死来突出结构和意义的确定性不同,它借作者之死而演示文本意义的播撒  相似文献   

5.
作者中心主义是作者权体系的灵魂核心,其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将作者置于著作权权利结构的中心,并赋予作者神圣的精神权利。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浪漫主义、康德与黑格尔的人格权理论、近代主体性哲学和传统解释学,这些哲学为作者的文学财产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这也是作者中心主义得以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但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哲学诠释学的兴起与主体范式的破产直接动摇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使作者权扩张的合法性遭受质疑。  相似文献   

6.
哈丁的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从非欧洲的“立场认识论”对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科学提出了批判,提出任何科学都是“地方性知识”,力图描绘一种多元文化的科学。同时,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认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以意大利剧作家卡梅罗·苯为个案,以“战争机器”和“生成女人”等美学概念为理论基础阐发了“弱势戏剧”这一后结构主义诗学范畴.弱势戏剧是“减法戏剧”,通过删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国家机器、官方历史、文本、结构、对话、语言常量等,对稳定的意义、权力关系、再现、意识形态、文化霸权进行批判与颠覆.“弱势戏剧”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维度,进一步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再现文学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其批判地吸收了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现象学及结构主义的思想。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包括解构主义哲学、后尼采主义权力理论、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后现代社会理论,在挑战权威和追求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方面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思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自193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法国哲学中诞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以对"我思"的批判与超越为主线,着重阐发了萨特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以及海德格尔对其思想的批判;并以后者的批判为转折点讨论了以列维—斯特劳斯以及阿尔都塞为主线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我思"问题的否弃及其暗中的回归。由此凸显了主体性原则在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法逃避的理论命运。  相似文献   

10.
“解构”概念意味着批判、否定、颠覆、开放、动态,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若把它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德里达到后现代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发现解构方略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且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着从解构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其后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基础上,提出“解构文本”、“颠覆形而上学传统”以及“消解主体”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知识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盛于法国.它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要求破除"逻格斯中心主义",并剖析了其不合理之处.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解--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从而发展了解构主义或称后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法国哲学与"新启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国哲学掀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举起"去主体化"和"去中心化"的理论武器,猛烈攻击理性至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想,极力宣讲以社会正义为取向的多元文化观念.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当代法国哲学极力追求的是"启蒙的再启蒙",其目标就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纲领"进行反省和批判.它讨论了"哲学的终结"、"主体的消亡"、"现代性批判"、"他者伦理学"和"身体政治"等主题,也讨论了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思想相关联的问题.这场"新启蒙运动"展开的文化反省及其引发的理论争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小寒 《教学与研究》2005,12(12):71-76
在世界哲学史中,系统哲学与结构主义关系十分密切。系统哲学就是研究系统复杂性中的哲学问题,就是研究系统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结构主义的中心概念是结构,它强调结构的流动性。结构主义也使用了系统哲学的一些概念与方法。其强调结构的动态性与相对性,这与系统哲学强调系统的开放性、相对性有共同之点。结构主义与系统哲学都是“反事件”的,它们本身是一种抽象形态的。结构主义主要强调一种方法论,重点在于树立结构的观念,把一切研究导向结构主义。系统哲学是一种理论体系,重点是要树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双方研究的目的不同,讨论的侧重点不同,理论的抽象力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从阿尔都塞阅读福柯,意味着我们将把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思想作为起点来谈论福柯哲学思想的核心:权力、知识.学界普遍认为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人,而福柯是后结构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但正如阿尔都塞不承认自己是结构主义者一样,福柯也不认同自己是后结构主义者.因此,从阿尔都塞来阅读福柯,文章没有以所谓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作为分界线,来谈论他们思想的异同,而是具体到启蒙时代以来哲学家所谈论的“人道主义”为起点,即“人的主体问题”.此外,“主体”作为文章的线索将延续到第二部分的“权力”理论和第三部分“政治化哲学”与“去政治化的政治哲学”之间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哲学座架下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或习惯上,学界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基本上是以“外延式”梳理为基础的,即根据“非人类”的外延的大小,把非人类中心主义划分为“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笔者认为,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哲学),应该以哲学的眼光、按照哲学的方式加以解读或把握,从哲学“四大板块”的维度对其进行抽象与概括,即“荒野”自然观的本体论,自然的“内在价值论”,“敬畏生命”的方法论和“生态学范式”的认识论。这样做既给予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哲学应有的尊重,也为我们研究和探讨非人类中心主义建构了共同的话语平台。它对于环境伦理学的探索与争鸣、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元”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科学研究,一方面以批判传统主流科学理论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寻求挑战科学理论纯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理想,强调偏见和兴趣无处不在,以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反对传统科学哲学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与批判其公正性理论理想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成为女性主义科学认识论面临的困境之一。由此,女性主义认识论支持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融合平等价值理念的、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科学理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语言学理论经历了三次转向: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到传统结构主义;从传统结构主义到美国描写结构主义,再到转换生成语法.在每次转向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所谓结构主义其实是描绘人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结构极为关注;美国描写结构主义实际是站在逻辑实证主义的肩膀上;转换生成语法则带有笛卡尔、康德唯理主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马婧 《考试周刊》2012,(6):34-35
后现代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相似文献   

20.
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主观唯心的实用主义,这与我国当代国家主流意识的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哲学有本质冲突;其社会学基础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及民主主义信念,均为西方本土的理论及思想;其价值取向偏重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与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大同思想有巨大冲突。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移植到中国后以及在新课改背景下,其适切性问题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症状,应结合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借鉴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