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人们对土地、五谷、黄金等物质的崇拜,受阴阳五行说及宗教的影响,对黄帝及后代帝王的遵从,在中国大地上黄颜色成为一种极为尊贵的色彩,象征着权力、社稷、尊贵、吉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古汉语中以"黄"作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多与政治统治、宗教或祭祀有关.  相似文献   

2.
祭祀和饮食作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内涵,在礼仪活动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祭祀是体现在仪式与象征、行为与信仰上的一整套礼制体系,突出表现在献祭过程中的各种饮食事象上。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供奉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中的各种仪式性行为来实现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虔诚与愿望。唐代礼制中的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绍承古制并有所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人文传统和实用精神。  相似文献   

3.
鼓作为我国传统打击乐,在古代时期,鼓可以说是先民们精神的象征,而舞是一种具有力量的肢体表达。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祭祀舞蹈中,鼓除了作为乐器的历史价值以外,还具有一定传播信息和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等精神内涵。在祭祀舞蹈中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周易》中"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见,"鼓"这一打击乐在祭祀舞蹈仪式中以鼓舞相结合的形式敬奉着神明激励着人们,亦说明着"鼓"在祭祀舞蹈中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5.
从明清时期海神妈祖神格外化角度切入,用美学的方法分析其外化形象——"神火""神鸟"这两种形象背后所蕴含的象征义。论述两者既象征了光明、希望、吉祥,又象征了含有融合性的适变性。理解两者的象征义,有助于深化理解海神妈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就是渔业大国,捕鱼历史悠久。而鱼不仅作为一种食物,更是象征着美好和吉祥。祭祀是古人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与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鱼与先秦祭祀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祭祀中,用鱼方式则需要格外庄严和慎重。本文即试从先秦祭祀中简要探讨其用鱼礼仪。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在官方、士绅、商人以及民众的共同推动下,西山万寿宫不仅经历了一个宫殿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历史过程,还逐渐由里甲祭祀场所发展为跨地域的祭祀中心,成为各种利益集团认同的文化象征,从而导致了香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朝仙"习俗的形成与延续。各地朝仙会的进香过程及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明以来道教地方化的历史趋势,以及地方社会文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跳马伕"是江苏如东县一带有名的传统祭祀舞蹈,它已升华为如东精神的象征。为的是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百折不挠,奋勇前进,即使是刀山火海,也无所畏惧。"跳马伕"是当地人为祭祀所信奉的"都天王爷"时跳的舞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通过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与整理,对"跳马伕"的舞蹈历史与起源、舞蹈风格以及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苏北民间舞蹈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北解放区多数农民在春节期间不再祭拜传统神灵,而是举行各种仪式敬奉毛泽东。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共政权深入乡村获取合法性的象征,更是华北农村社会神灵信仰传统的延续。即功利性的神灵信仰与现实利益的满足相结合,使"毛主席"这一活神取代了传统神灵而走上华北解放区农民的供奉桌。然而,祭祀对象的变化并不等于祭祀内涵的变化,这也决定了由毛泽东崇拜向传统神灵信仰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借此言彼、托物寄情的诗歌创作方法."兴"源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它保留了人类的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在文学上的最初特征表现为单纯的起句、起韵与起情,"兴"在诗中起烘托与象征主观情绪的作用,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11.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2.
咪嘎哈是峨山县塔甸村彝族纳苏人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的传统祭祀仪式。咪嘎哈祭祀是当地彝族一个传统农耕生活下求丰收增产的人与自然缔结契约的仪式,它拥有丰富的象征文化涵义。咪嘎哈祭祀仪式生活几乎是全民参与,除了对农业耕作具有很强的象征建构意义,对于当地社会的稳固和凝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腾艺术的神秘性来自于图腾崇拜的观念 ,它的象征含义经历了由原始祭祀活动的神秘感到艺术符号的审美形式的发展演变。图腾观念最初是与原始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它直接传达了图腾所具有的神圣魔力。图腾艺术出现后 ,图腾艺术符号成为图腾观念的象征 ,其神秘性也就向表达禁忌需要的社会功能演变。经过象征意义的转移和扩展 ,图腾艺术由表达宗教祭祀的神圣功能向艺术符号化演变 ,因而具有了更多的审美性因素。图腾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裕固族祭祀鄂博仪式主要具有部落边界的象征功能、生态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和整合族群认同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对于维持裕固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祭鄂博仪式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不仅成为一个族群的象征文化的符号,而且成为草原民族的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15.
祭龙,是云南彝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彝族人的观念里,"龙"已不仅仅是象征雨水的龙神,而是集诸多神灵于一身的以"龙树"为象征的村寨保护神。祭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以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在分析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利用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和社会学家昂利·于贝尔的相关献祭理论,便能较深刻地揭示彝族祭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诗经》和《楚辞》作为南北文学的代表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诗经》中的颂诗和《楚辞?九歌》同属于祭祀诗,但两者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分析两类祭祀诗歌在祭祀对象、祭祀心理、创作主体和祭祀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南北文化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祭祀活动在长期反复的举行过程中,逐渐程式化、秩序化,并形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泉征文化。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象征性文化精神,受这种象征性文化精神的影响,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就体现出一种泉征性艺术精神,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周代的乐舞艺术上。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周代的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等,也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9.
贵州黄岗侗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举行的"喊天节"是侗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与侗族《创世款》中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有着深厚的渊源。"喊天节"中的祭祀、祈祷和共同饮食等仪式揭示出侗族文化的泛神论信仰,保存着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从象征人类学视角观察这一节庆仪式,能够发现它以强调共同祖先崇拜的方式构建着族群文化的自我认同,并以"洁净"观念与行为表达出侗族民众在精神层面有安全与愉悦等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20.
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流行于桑植县一带的白家山寨,它既具有喜庆节日时的自娱自乐性,又具有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团结延续的象征性。本文从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起源、仗鼓舞中武术元素"舞化"的表现及仗鼓舞"舞武合一"的价值等方面入手,进而分析从武术套路到仗鼓舞舞蹈动作的演变,挖掘武术在仗鼓舞中的运用,突出其舞武相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