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处身于文学活动(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心理的和物理的综合存在物,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开启虚拟文学世界;文学文本是处于创作维度的文学作品与接受维度的文学作品之间、并联结两者的一种语言事实性的、物理中介物。本文结合英加登的现象学文论和在二十世纪形成的文本理论,解析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以上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2.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艺术素养和语言特质构成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再现出原文所蕴含的各种风格价值。本文从文学风格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并指出风格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空间叙事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学提供了新研究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内容和形式是文本的主要依托。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形式特殊,内容深刻。形式构建了文本的立体空间,内容构成了想象的语言空间,在两者的空间性中重新建构《金色笔记》独特布局后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4.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有其内在的结构形式要素及形象意蕴层面,也有其外部世界指涉关联层面.文学研究应该从文学作品的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进行探析观照,在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部本体特质的同时,充分揭示文学作品同历史文化的有机关联以及自身蕴含的人类启示意义.本文结合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语言转向研究旨趣,对文学研究的内外视角、固有价值及研究趋向进行分析阐释并提出一些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的应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美学功能、深化主题、修辞以及提供弹性空间的作用。模糊语言的成功使用可以在塑造文学形象以及文学意境时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填补空间的的文学作品,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深刻体会到创造性审美的愉悦。因此,对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运用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作为一种形式手法用来表现文学的独特性,即文学性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文学语言区别于简洁经济的散文语言或实用语言;文学语言自身总是在不断地翻新;文学作品的结构背离传统的时序或因果关系。文章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了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陌生化手法,即:时序的倒错,玫瑰喻意的陌生化和细节描写上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批评理论著作都将重点放在时间问题,忽视了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问题;对文学中空间问题的研究源自约瑟夫.弗兰克的著作《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这篇文章,引起了相关学者对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研究。本文结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辛格的短篇小说《巴士》为例,分析西方文学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以期给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对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学性关注得都明显不够。在旧教育观念统摄之下,文学教育中恰恰缺少真正的文学气息;突出存在着肢解文学语言、忽略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差异等问题。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应当更尊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对语言语用意义的分析、注重语感教学;真正按照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外,新课标中新潮作家作品的选入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从语言学角度阐释它们的特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都存在模糊性这一基本属性,即并不是所有的用词用句都是直白的、精确的。这种基本属性使得语言运用下的产物之一——文学作品,具有令读者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本文就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翻译工作或文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与人相分离的自然美的自在存在,是与人的当下生命活动无关的抽象的"纯粹存在";我们取消自然美作为自在存在者的地位,恢复自然美作为人类历史性现象和作为时间性的审美此在.自然物成为审美对象,其内涵和特质在不同的审美此在中并非既定的,而是随机的、可塑的.由于意向作用,使自然美处于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边缘.自由想象照亮了沉寂中的自然物,使其在各种时间性的审美此在中呈现不同特质的美.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叙事学理论中空间叙事的研究视角为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一方面空间是客观存在——人的生存实质上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另一方面,空间也通过人的感知而存在——"被经历的空间"。而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底层文学,也同样关注其生存空间,这就为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底层文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文体形式及其当代变体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式美学的视角来看,文学的历史就是文体演变的历史。文体作为文学的艺术形式,就是文学的本身和存在,文类是它的先验形式,语体、文本和风格是它的主要构成。注重语言的声乐规律、不在乎文学与非文学的界分,以及文类之间的交叉和互文这三个方面,当是汉语文体的历史体性。新时期以来,先锋文学的形式突进和网络文学的超文性等,以前所未有的情势催生了汉语文体的当代新变,从而将文学变体问题凸现到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真理的语言,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并不仅是人们通过肉身的发音说的话,就其本源性来讲,它是诗性的空间,是天、地、神、人共聚的生成空间。海德格尔从存在的高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给予批判,这种思想对梅洛·庞蒂及伽达默尔的语言观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西方语言思维的转向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勰与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理解大相径庭。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摹仿现实存在的工具,它的基本特征是明晰、适当和准确。因而,一切与文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修辞手法诸如隐喻等主要是修饰而已。刘勰则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本身也是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思维的枢机,其本身的能指层面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且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生命力息息相关。因而,语言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主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叙述空间由地域范围、景物设置、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四个因素构成,叙述空间的四因素是相互独立与相互融合的辩证统一,叙述空间的构建是灵活性与规定性的统一,叙述空间本身是真实性与虚拟性的统一。叙述空间的设置要根据小说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空间种类和构成方式。空间感来自于空间叙述的整体性、空间特征的鲜明性、叙述语言的清晰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自指性是指语言在表达某个意思的同时又以表达本身为目的,尽力凸现自身以引起读者对它的注意。哈尼族作家文学语言的自指性通过语音、语法、语义的陌生化表现出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语言学家、美学家卡西尔通过繁琐论证,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语言的权利正是"隐喻的权利"。这一划时代的观点揭开了语言的奥秘,它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语言的本质即是诗"的真理站在了同等的科学高峰,20世纪西方的文艺美学观点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宽广的探索空间。文章试图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从"思维与语言"、"语言与隐喻"、"隐喻认知能力培养"诸方面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建构、文本解读、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