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隶定而产生的"隶定字"是汉字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字书或多或少都有收入了一些隶定字。本文主要从构字部件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部分隶定异体字。  相似文献   

2.
以《康熙字典》古文作为研究古人隶定方式的材料,总结古人的隶定方式,发现有的是照古文字的笔划直接隶定,有的则是根据通行文字的偏旁结构对应转写,有的则采用综合隶定法;分析隶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造成同一构字部件的异形或不同构字部件的讹混,乃至出现异体字。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壹)(贰)(叁)为样本,穷尽性地调查了其中古文字形体的分布状况,对样本材料中隶古定字的历史来源进行追溯。样本材料所见含有古文字因素的构件可分为半篆半隶构件与隶古定构件,均以表义构件为主,除少数构件表现出较强的参构能力外,其余古文构件参构能力都较弱,古文构件参构字形占异体字样总数的13.7%。古文构件与古文形体只是大致相合,不存在严格对应性隶定形体,且总体朝解体方向发展,此过程中会造成点画增繁的异写字与换用构件的异构字。与同时期的东汉碑隶相比,手写简牍文字残留的古文形体更少,是更成熟的今文字,更能代表东汉时期人们真实自然的书写状态。  相似文献   

4.
战国简帛著录书和工具书中,常用“耒”“力”“■”等作为楚简“耕”字中“争”形构件的隶定字。通过考察这些构形的演变序列,可以发现“耒”和“力”两个构件不存在通用的情况,构形中的“力”与“争”因“爪”形的增减成为同形构件。楚简“耕”字的右旁应隶作“争”,省“爪”的“争”形可隶作“力”;以“力”为偏旁的字形中,虽有部分累增“爪”符之“力”与“争”同形,因其赘加的“爪”是羡符,则不应隶作“■”或“争”,当依旧隶作“力”。通过对楚简“耕”字隶定标准的研究,可见新时期出土文献整理工作应当进一步完善规范统一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文字体系演变到今文字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隶变。隶变形成了草书、行书、八分书和楷书诸字体,对于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区分隶变和八分书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隶书,对于隶书书法的研究和探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嬗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起点。有了"隶变",才有了今天的汉字,它实现了汉字构字法的新突破。"隶变"的踪迹,亦可在经典碑帖中洞见。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9):75-79
对于同一个战国齐系陶文字■,《陶文字典》、《战国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等不同的字书有四种不同的隶定字形"芊"、"■"、"艼"、"■"。根据对古文字演变的形态和战国文字各系的形态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三种隶定字形"芊"、"艼"、"■"是错误的,该字应当释为"■"。  相似文献   

8.
隶楷汉字与古文字的结构原理不尽相同,传统的“六书”不适于作隶楷字形的分类标准与类别名称,汉字研究应该揭示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明确它的共时性分类原则,隶楷汉字出现的直观缘由是小篆那圆转的构字线条变成隶书的规则笔画,象形字不能“画成其物”,指事字不能“察而见意”,传统“六书”的基础-象形条例无法继续存在,汉字造字理论就必然会发生变革,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有六种;笔画直接组合法,加笔画法,符号组合法,符号偏旁组合法,会意,形声,这是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简称“新六书”。研究隶楷汉字的构字理论是对传统造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越 《教学与管理》2014,(14):40-41
正"古文字"这个名称,最初见于《汉书·郊祀志》所说的"张敞好古文字"。古文字不仅是汉字原始形态的体现,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文字的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一条有规律可探的历史。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古文字知识是基本文化素质,运用古文字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被裘锡圭先生分为两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古文字在中国除了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20,(2):16-20
敦煌写本先秦文献中的"俗字"俯拾皆是,其中许多俗字并非是同时期"正字"的简化、繁化或讹化,而往往具有其独自的古文字来源,其中不乏先秦古文字隶定形体的手写型。该文择取敦煌写本《诗经》中10例俗字,逐一分析其构形特征,溯源探流,以明其构形及演变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从而为"俗字"的深入研究做一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分元明、清前期、清中期、晚清及近代等四个阶段,概括性地总结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及其特点。认为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清代学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较为突出的,清人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呈现出繁荣态势,而且别具一种“专门之学”的特点,对于今天的春秋《左传》人物研究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是我国浩如烟海的石刻文献的一部分,自宋代以来,石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日盛,其中以清代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发展史上今文字阶段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上承汉隶揩化,下启唐宋楷书的定形,研究价值相当重要。梳理此时期石刻文献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金文在宋朝被大量发现,但当时仅限于古文字研究领域,并无涉猎书法。清代考据和金石学盛行,金文书法方被带动起来。在当时,金文书法是融入碑学这个大范围的,因此往往也是篆隶并提。近年来,尤其是历届篆书展,更是把篆书热推向了一个个高潮,金文书法也被极大地带动起来,但金文书法创作和教学中的文字书写与取用问题,对于很多初学者还是无所适从,针对金文书法创作中和教学中的有关文字常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金文文字取用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读书杂志》是清代乾嘉学派王念孙的校勘著作,书中作者广泛利用俗字进行校正错讹。据统计,书中利用俗字进行校勘的字条凡计120条。文章试从书中的俗字观、应用俗字进行文献校勘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窥探王念孙的俗字观及对古籍校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汉字发展史上,两汉时期的字处于古字向今字过渡的完成阶段。20世纪以来,关于两汉的通假字现象,人们曾经做过不少研究.章针对这一时期两汉通假字的研究状况,分别从传世献和出土献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敦煌等地所出的古本<尚书>以及源于唐写本的日本古抄本<尚书>为材料,调查了一部分被认为是唐代卫包所改的<尚书>文字,认为卫包改字乃时势所趋,段玉裁所论则得失互见.此类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古书流传通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汉字起源的研究误解甚多 ,人们多以为汉字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 ,其实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也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字 ,更不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代表 ,相反却是那时一种职业性的落后的“变文” ;甲骨———金文———竹简书没有先后的继承关系 ,它们只是书刻文字材料的进化过程 ;汉字的起源不是考古学的问题 ,是心理学的问题 ,是人类文化学的问题。我们不能将文字与书写文字的物质材料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出现的六个俗字进行考释,主要查找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敦煌俗字典》和《宋元以来俗字谱》,进行了一定对比和推理。通过对俗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档案的全貌,从而有助于南部档案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文字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处于俗字入典的重要时期。唐代的专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对书中的异体字进行研究将对汉字文化、汉字发展史、字典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是一部描述有清一代诗人复杂多元的精神历程的心灵史。它在地域文化网络和家族文化网络中,对数以百计的诗人作了行年的考辨、艺术精神特质的抉发,指出了清诗嬗变所呈现的“朝”、“野”离立之势,批判了以皇帝为首的宗室集群及其辐射的朝阙网络所具有的话语霸权,昭示了清代诗歌所具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清诗史》探觅诗人的心灵底蕴,始终以揭橥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际为前提,立足于文本本位,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书中对那些貌似寻常而内里深沉的人物的解剖,尤能显示著者那看透世亭人心的犀利眼光。书中对诗人群体和诗学大家的分析,都选择了独特的切入角度,其论述语言也有着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著者的踏实学风使该书的学术成就代表了当代清诗研究应有的水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