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和最基本的议题。一般认为,指示语分为五类,其中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都涉及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在汉语古诗英译过程中,二者经常交叉使用,其翻译则主要依据语意表达与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篇指示指称语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具有语篇衔接功能的指示指称语(demonstrative reference)的使用差异。文章根据Halliday&Hasan对英语指示指称语的分类,通过语料库检索和语篇语料的实例,对比分析了指示指称语在英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在语用和句法上的使用差异;同时,对汉语中一些特有的指示指称语也进行了分析,并从标记性、可及性、语用、句法分布和历时语言学等五个方面对汉语指示指称语的使用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4.
语言中的代词系统是典型的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以人称代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标记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和话语本身的关系,并反映语用和文化特点。从第三人称指示语变异情况这一语言事实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表现出发,探讨其确指、代指、转指和泛指等用法及其语用特点,分析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变异以及语用功能,对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指示照应是衔接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四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定量分析发现,汉语中的"这/那"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中的this/that;that和"这"的使用频率则分别高于this和"那";汉语中近指"这"和远指"那"的使用频率差异在逐步缩小。由于英、汉语拥有不同的指示照应系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在对待集体/个人主义和高/低语境两方面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造成了这一差异。  相似文献   

6.
汉语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主要包括易化、多样化和简化三大翻译策略,其中简化策略包括概括法、释义法、替换法、节略法和增添法等五种方法。本文聚焦简化策略中的增添法,首先指出增添法的内涵,进而结合汉语古诗英译语料,从名词意象增添、形容词意象增添、动词意象增添以及短语或短句意象增添等四个方面对增添法进行阐释,最后对译者使用增添法的原因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语用学兴起之后,语用歧义逐渐受到重视,虽然语用歧义中人称指示语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从跨语言文化的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英汉语用歧义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歧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联系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揭示人称指示语造成歧义的语用成因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是微观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使用可以体现具体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在英汉语中体现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等人称代词。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国学习者在书面语中使用英语人称指示语时出现的混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是微观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使用可以体现具体-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在英汉语中体现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等人称代词。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国学习者在书面语中使用英语人称指示语时出现的混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委婉语在汉语及英语中的使用是一种典型的而且普遍的文化现象。死亡委婉语作为委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死亡委婉语的使用折射出了不同文化下的死亡文化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死亡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学习古诗,不仅能发展聋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还有利于聋生学习语言文字。但目前聋校的语文教材,9年中仅有10首古诗,聋生很少有机会赏读优美的古典诗歌。因此,聋校语文教学中应适度增补贴近聋生实际的古诗,并运用朗读指导、图文相融、情景表演、以画代讲、故事编写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聋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几首美国意象诗和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对比赏析,分析了意象诗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中国古诗中意象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分析了英汉指示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里指示的基本层次的典型成员都是时间、方位、人称指示;非典型成员都是社会和语篇指示。两种语言的下位层次的指示在典型代表和非典型代表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诠释语用学现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英语格律诗和汉语格律诗各自的特点,认为英语诗歌格律经历了由音步格式到节拍的演绎过程,而诗行中汉字声调上的平仄变化则体现了汉诗的基本格律。通过英汉古典诗歌的格律比较,文章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在英语格律诗歌汉译方面所产生的争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偶和对仗(一种比较严格的对应),经常使用,以反映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双方.把对偶、对仗,"形""神"兼顾地译成英语,是相当困难的.汉语靠"意合"理解,较少词语可含蓄颇多意蕴.英语讲究"形合",要求词语间形态的关联.往往因诗词的委曲宛转、引起误解以致误译.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月亮意象深受诗人们青睐,在英汉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咏月诗和一些含有月亮意象的诗行不胜枚举。通过对几首英汉古典咏月诗中月亮意象的解析,以求能更好地欣赏咏月诗歌,解释诗人们的恋月情结,以及中西方诗人在自然观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分析E.Spencer的名诗One Day I Wrote Her Name upon the Strand及其汉译中指示语的不同使用,分析了英汉指示语的语用差异,指出了英汉指示语使用的三种情况:对应现象、非对应现象和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讲究声律的美感,但是现在的读者用普通话读古诗词会发现很多不押韵或节奏不和谐的情况,造成了对古诗词声律美感的破坏。这是由于语音的变迁,声韵调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韵部的分合和入声的消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普通话入声消失这一现象谈谈古典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辨识古入声字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使两国爱情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二者的诗学差异。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描写的对象多为女性,而英国古典爱情诗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中国古典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而英国古典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描写手法的不同则表现在: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论起苏词,多以“豪放”赞之。苏轼天性豁达、侠骨峥峥,创作中,刻意要“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形成其词豪放、旷达风格。但苏词中还有一批叙写儿女私情、离愁剐恨之作,婉约柔美,纤丽清新,剐有一番风情。通过对苏轼具体词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词特有的艺术风格应是:纤丽与雄壮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