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鼓励与希望     
编辑同志: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过去,写东西抓不住中心。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有了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写作经验。其中,《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办得生动活泼,对我这个初搞通讯报道的生手帮助很大。一九八四年一年我的稿被地区电台用了十四篇、省级电台用了七篇、本团场广播站用了54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同《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声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贺元芳:我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闲来无事给报社前后写了60多篇稿,一篇未被采用,搁笔不写了。去年初,我借到第二期的《新闻与写作》,看了《通讯员要注意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写稿需要具备许多知识。从此,我注意学习《新闻与写作》上刊登的文章。读了《广播经济新闻中数字的妙用》,《传神的动词》、《新闻中的对话》等文章后,我写稿时就参考着使用,改正了以前我盲目用数字,喜欢用形容词,乱用对话的毛病。在《新闻与写作》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写消息、通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5.
引语是指在新闻写作中精当的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或报告、演讲中的话语的一种写作技巧。是用客观报道手法写活、写好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新闻的本源是大千世界新近发生的万事万物,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社会生存发展斗争所发生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事实报道。这样,客观性便...  相似文献   

6.
会议消息是消息具体分类中的一个品种,一般属于动态消息。采写会议消息,看起来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学问,其实,要把会议消息写好,写得很精彩,写成新闻精品,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原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8日),就是一篇会议新闻的成功佳作。这篇消息,从写作上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精心选材,不拘一格。写会议消息不应完全按照会议内容和既定程序来写,而应按照新闻规律,遵循创新的思想来选取材料、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力求摆脱会议程序…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机会把记者、作家白夜的《剪影》、《侧影》、《掠影》和《留影》这一套人物特写和通讯集粗粗地看了一遍,不禁想起了这个题目。这四本通讯集是白夜1978年至1982年在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一边做编辑工作,一边进行采访写作的。这些用优美、朴素、流畅的语言写成的文章,是新闻性、知识性、文学性融为一体的佳作。白夜采写的新闻,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呢?白夜在《语言美的探索》一文中,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要把人写活,把物写活,要把事情写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有关挖文山填会海的报道读了不少,其中尽管不乏有理有据的好文章,但读后不久也就淡忘了。近日读了通讯《老将军的愤慨》(《经济日报》1987.4.18,《人民日报》1987.4.19),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力量,令人久久不能平静。这篇通讯不愧足一篇声讨“文山会海”的檄文。它除了主题重大、针对性强等优点外,在新闻写作上也有很  相似文献   

9.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0.
我在学校里学过新闻业务知识,毕业后虽然不做专职新闻工作,但对新闻工作有一定的感情。近10年来,我结合实际工作,写了一些新闻报道,被报纸、杂志、电台录用。其中《人民日报》发表24篇,《新华日报》刊登了43篇。近年来,已被国内5  相似文献   

11.
语言通俗方传远。一篇内容好的文章,语言越朴实自然,明白的人越多,影响和教育作用也越大。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多运用一些群众熟悉的“口头语”,使文章通俗易懂,读者自然会增多。被评为1983年全国好新闻的人物通讯《妈妈教我放鸭子》(作者刘衡,人民日报记者),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口头语”,把先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篇通讯文字朴实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看标题《妈妈教我放  相似文献   

12.
笔走悉尼     
本文作者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悉尼奥运会期间,他带领人民日报报道组赴前方日夜征战,激情洋溢地报道中国体育健儿摘金夺银、为国争光的生动场面.在指挥采访的同时,他为人民日报写《悉尼走笔》21篇,文采斐然,赢得好评.应本刊之约,李仁臣同志写了这篇《笔走悉尼^^》,讲述写这组专栏言论时的所思所想.文中概括的六个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写作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7日上的消息《广东着力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而重大的主题,以颂扬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以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介绍广东在义务教育上的工作经验,以良好的传播效果,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综合消息,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如何利用概括技巧写深写活综合消息提供了成功经验。 ——概括好新闻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事实并非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作者对新闻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简洁明了地说明新闻内容,使受众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总体印象。概括新闻事实切忌  相似文献   

15.
2005年3月4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刊发一篇新闻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创作电影剧本〈湄洲岛奇缘〉讲述海峡两岸骨肉情深》,其中写道:“张克辉在谈到该剧本创作灵感时说,着手写这部剧本,是在偶然之中看了199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通讯之后。那是湄洲日报副  相似文献   

16.
实源于事     
1990年首届中国新闻奖作品评选,《人民日报》一篇700多字的短通讯《不私亲属的铁木尔主席》获得了一等奖。这篇通讯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写得实在。全篇6个自然段,全部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7.
仔细阅读了贵刊去年第11期刊登的通讯《女政工的理解》和作者附言,感到很吃惊,一篇更改性别和姓名的人物通讯,作者尚不知是否彻底违反了通讯写作的原则。郑理同志已做了两年通讯工作,不了解新闻真实性的含义,这是非常遗憾的。《新闻知识》自从1984年创刊后,几乎每期都谈到新闻要真实的道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谓真实,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要做到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合理想象”。尤其是人物通讯,是为群众树立学习榜样的,结果实际找  相似文献   

18.
我在参加刊授学习前,读书和写作态度很随便,不求甚解,写作不打复稿,采访不写提纲要点,写作后又不想修改,经不起推敲。通过学习《新闻知识》《新闻基本理论》《报纸编辑学》等教材以后认识到,写新闻不是单一的实践活动,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还要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要想反映得恰当,准确。我认为要反复地推敲修改。“多改出佳作”。如去年八月间沈阳市微波站载波班在抗洪  相似文献   

19.
读了人民日报1992年1月9日2版该报记者孟西安写的《咬住青山——白河县兴隆村5届党支部书记谈治山之道》一文(这篇通讯获该报1月份优秀新闻作品和编排一等奖)后,有三点感受。一、写作上的创新。白河县兴隆村20年的,家家穷得叮当响,为何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新闻写作教程中,引语常常要辟专章讲述。有人甚至说:“没有引语的新闻,不论篇幅长短,都像月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芜。”(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当然,他们强调引语的重要性,更多的与他们的新闻观,特别是新闻制度有关。比如,在他们看来,引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分清楚“是你的话,还是我的”,或者说就在于“提供消息来源”。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受到同行的奚落,甚至要吃官司的。我国新闻写作书中不曾对引语作很特别的强调,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忽视引语的重要性。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