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评论者都强调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确,这种微妙心情是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对讲授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在写作《荷塘月色》时为什么会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喜悦什么?哀愁什么?这种喜悦和哀愁为什么又是淡淡的?在这种瞬间的微妙感情的背后,是否还有历史积淀下来的更  相似文献   

2.
在评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曾有一句人格的话:“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确,在《荷塘月色》中,景物、情感、月光等一切无不是“淡淡的”。如今教材编者在编辑《背影》这篇叙事抒情散文的练习时,也引进了“淡淡的哀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4.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关于对《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近几年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及其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很多专家一致的理解,把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中表露出的作者的“哀愁”之情绪理解为“淡淡的”。然而,我认为,这似乎不很恰当。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原文中引用了《采莲赋》片断之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引用这四句诗的真意何在?朱自清用它表现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有关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资料”。如,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到底表达了作者朱自清怎样的思想情感?当下,最流行的提法仍旧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不满现实的苦闷”等.文中“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话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真情,至今仍极少有人究问.笔者认为,这句话才是文眼,这“脉脉流水”才蕴寄了作者真情.何出此言呢?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中说:“反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这就是说作者反映在此文中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哀愁还是喜悦都只是“淡淡的”;也就是说作者当时想借夜游荷塘来逃避使人哀愁的现实,去寻求那“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这就等于给这篇作品和作者以及读者定下了一个基调,一个极低的、很不相称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独自漫步在清华园的月下荷塘边。把“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融入优美的景物中,由此诞生的《荷塘月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用的范文。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哀愁和喜悦,并且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的这种情感流露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因素,并且是对立并存并交错在一起的,没有出现相互取代、相互矛盾的情况。作者这种情感流露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联的,这是作者关注现实,又无法改变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3.
王义 《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07-108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哀愁和喜悦,并且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的这种情感流露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因素,并且是对立并存甚至交错在一起的,没有出现相互取代、相互矛盾的情况。作者这种情感流露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联的,这是作者关注现实,又无法改变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4.
<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自30年代起一直作为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教材。在海外,凡是有华文教育的地方都要选它作为教材,在华人世界里可谓耳熟能详。朱自清先生笔下那宁静、淡雅、朦胧的荷塘月色,像诗,像画。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浓浓的哀愁和那淡淡的喜悦感人至深。长期以来,人们"颇不宁静"的原因和那浓浓的哀  相似文献   

15.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那句话,也是最能反映怍者情感的那句话。《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心里颇不宁静”是不是反映这种情感的,说里面也含有哀愁尚可;说它有喜悦,则显然讲不通。 那么,将哪句话作为文眼更好呢?我以为应当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散文素以平淡、清新、自然、悠扬、缜密为特点,被誉为现代汉语的楷模。文章认为《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给亡妇》等为代表的经典散文,或是平淡朴素或是华丽绚烂,总是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格外扣人心弦。这种“淡淡的哀愁”美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也与作者的个性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把淡淡的月色和淡淡的哀愁融为一体,层次清楚,结构紧凑,笔触细腻,这些特点的形成,是与他在本文中大量采用了带分号的复句有关的.全文共四十句,带分号的复句就有十五句,占三分之一以上.教学时讲好这些复句的层次、作用,对于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使得当时的朱自清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又觉得这两条道路自己都走不了,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去》),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既不满现实,  相似文献   

19.
读着经典老课文《荷塘月色》,再一次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所营造的朦胧迷人的意境之中。回想自己在学生时代读这篇文章时的印象,却已经是一片朦胧了。只依稀记得语文教师当时交给我们的(事实上也是教材编者的意思)十个字——"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今,我的学生又会怎样认识这个作品呢?他们会喜欢这个作品吗?学生层面的问题暂且不考虑,我又该给学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