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整体性的评价(Dine:E,1984)。针对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多维度提出关于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对策,实践用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生活满意度,对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萍  王函函  王磊  相丽辉 《科教文汇》2013,(13):191-19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整体性的评价(Dine:E.1984)。针对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多维度提出关于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对策,实践用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生活满意度,对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超 《科教文汇》2011,(28):176-177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心理状态好坏与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并对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我认为主观幸福感历经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轨迹,其中内部的影响因素如人格、自尊、认知模式、自我意识等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付婕 《科教文汇》2016,(4):126-127
本文对淮南师范学院100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了解我校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对影响我校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同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影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兰  黄颖 《科教文汇》2009,(17):70-71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影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讨有助于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就业压力、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学校环境、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归因倾向及自我效能感等外部客观因素和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一直不变的一个主题就是对幸福的追求,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在心理学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与增强人类的生活质量。大学生是重要的社会群体,而师范大学生又往往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研究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构成和特点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及测评工具,并重点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最后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有关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慧玲 《科教文汇》2013,(28):178-179,182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有关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影响内地西藏班(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通过内地西藏班(校)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努力,积极采取提升内地西藏班(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自助策略与他助策略,有效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内地西藏班(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校对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提高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学习动力和生活满意度,增进心理健康,实现健康、幸福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珍 《科教文汇》2011,(34):172-174
本文从幸福和幸福感的内涵出发来探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借鉴其他研究学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认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并对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缺失进行归因。在分析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基础上,提出塑造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畅 《科教文汇》2020,(5):158-159
以积极心理学的幸福2.0理论为研究依据,探讨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内涵,结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101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总结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以及影响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进而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在大学生炫耀性消费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了解心理控制源三维度(内控性、机遇、有势力他人)在炫耀性消费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炫耀性消费倾向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AMOS建模及Boot strap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2)心理控制源在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其中内控性和机遇的中介效应显著,有势力他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炫耀性消费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作用,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和机遇维度在炫耀性消费与主观幸福感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观幸福感概念、测量及其与工作效能变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观幸福感是当前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开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科学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总结,说明了主观幸福感与相关概念如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等的区别,着重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的三因素测量模型,以及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效能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提高员工幸福感,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是当前亟须探讨的问题之一。文章基于呼和浩特市某中小企业5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信息搜集,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同事关系对员工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同事关系越和谐则员工主观幸福感越高,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高度自我绩效评价、对薪酬满意度高、家庭生活幸福、朋友关系融洽、受教育程度高等都会对主观幸福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作出总结,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心理机制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孔祥娜 《科教文汇》2009,(18):282-282
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作出总结,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心理机制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博 《内江科技》2010,31(4):141-141,152
本文以河南省9所大学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者,采用《主观幸福感测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体育锻炼时间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随着锻炼频度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锻炼强度增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对34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得分偏低,负性情感显著高于正性情感(P<.01),且大学生依恋类型以惧怕型为主,依恋对象以朋友为主.②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和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和依恋类型上部分差异显著(P<.05).③相关分析表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F=-.380**,F=-.227**),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r=.300**,r=.214**);依恋焦虑与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r=.356**);积极应对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152*),而消极应对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r=-.245**),与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r=.324**).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生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路径,提出应对策略,为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对207名临床医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调查方法为一次性自填询问法。结果:临床医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明显低于其他大学生水平,男医生的幸福感评分明显高于女医生,多种心理潜伏因子显著相关。结论: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幸福感,应注意根据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科学地建立TIS应对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