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结合武术基础理论,探究明清徽州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探寻明清时期徼州武术和商业的巨大成功之间的互动因素,分析商业因素对武术发展以及武术时徽商兴盛和徽州文化的繁荣所产生的影响力.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微州武术较为发达,它与徽商的兴盛以及经营特点密不可分;徽州武术,不仅为徽商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徽州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关于竞技武术国际发展以及发展战略等方面文献的基础上,对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及其战略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发现:竞技武术国际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需进一步探索;竞技武术国际发展战略方面缺乏对战略要素如战略思想、战略重点、战略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CNKI收录的515篇学校武术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从年载文量、著者情况、文献内容、期刊来源、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对学校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校武术研究的文献量逐年增加;核心著者群已经形成,论文合作度、合作率偏低;学校武术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核心期刊来源较少,学科交叉研究不够;文献被引频次总体偏低。今后需要更加深入和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促使学校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目前对于这一时期的武术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近些年关于明清时期武术研究的文章及书籍进行整理分析,以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的整体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2008-2011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  相似文献   

6.
武术套路的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术套路的正式形成与拳种流派的多样风格、重视个体生命和完善内外兼修、武术的哲理旨趣与雅化追求几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武术套路所出现的新风貌及其审美特征,认为明清之际是武术套路技法体系的完善时期,也是传统武术理论话语的总结与升华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武术实现了术与道、雅与俗、感性形式与内在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技术自身的内在演进轨迹,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尝试研究中国武术由器械至身体的技术演进内在规律,文献研究表明:明代军旅武艺及民间武术器械为主的武术流派逐渐显现,表现为明代各善其技的名家器械流派、军旅武艺向民间武术器械变化的转变;拳种的兴起以及作为民间武术诸艺之冠地位的逐渐确立。由此展现出由器械至身体的明清中国武术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脱枪(械)为拳的技术原点、器械理论及术语是拳法之源的理论原点、器械在拳种流派中的神圣技击地位以及器械使用演进为身体操练统一的中国文化哲学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武术健身操是以中华武术为主要内容,以广播操为主要表现形式,弘扬和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增强儿童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锻炼形式。文章运用观察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着重阐述其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以期提高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兴趣,对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与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存在理论教材老化,技术教学主要以武术套路为主;武术课堂教学学时不足;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武术专业师资匮乏;武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武术基本功较差等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并进一步探讨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今后发展的新模式,从而为更好地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在广泛查阅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所出现的关于武术教育科研论文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教育科研随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武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过程,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科学研究探索的本质,决定了武术科研的创新性;武术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武术教育科研的经验型;现代武术教育研究的精细特点;武术教育科研不断追求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进行了分类,概述了当前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以项群训练理论为借鉴,分析了迁移在竞技武术散打技术学习与训练中对技术发展与提高的作用。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对抗性决定其运动技术没有绝对固定的规格,竞技武术散打的项群训练,应该以多种项目相结合进行某一项群技术训练,同时,在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各项群要整体运用到竞技散打技术中进行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科学》2014,(3):83-87
采用思辨研究的范式,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教育的文化性进行研究。认为:武术教育的本身就是文化的传递与延承,武术教育是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的传承过程;武术教育的演进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不同时期的武术教育主题各异;中国武术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其文化层次主要涵盖器物、思想和方式三个层面;武术教育的文化性丧失可以导致武术传承和武术本身的异化;实现由单纯的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的转变,彰显武术的文化性特征是消弭武术异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对《中国日用类书集成》《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等资料研究。认为:从明代晚期的万历年间开始,家庭生活百科全书式的日用类书普遍增加了"武备门卷",其武术文献与时代相近的《纪效新书》《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武备新编》等兵书可互为校勘辑佚,有些内容为后代所罕见,弥足珍贵。崇祯年间的日用类书把武术文献编在"笑谈门卷",并删去与武备相关的内容,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清之际武术流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武术历史、文化、教育、传播、竞技、传统、健康促进及国外武术八个方面,对2008~2011年武术学科发展作综合报告。研究表明:武术历史研究在武术拳种源流和人物历史考证、版本史学、地域武术、武术历史人物拳学思想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武术文化研究侧重于武术文化传播、保护与传承及地域武术文化等方面,对武术...  相似文献   

15.
李晓博 《灌篮》2021,(2):58-58
中国自古以来在武术方面就有着独特的魅力。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在技术与理论上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事武术的实战技法的实用性和民间武术中拳种门派百花齐放、武术著作相继问世。通过借鉴明清时期武术的繁荣发展,探索其对当今武术发展在组织形式、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何启示,从而加大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锦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结构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锦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武术技能的主要方法是自学,在提高教学能力的方式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缺少对武术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而忽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文章认为:应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教学实际情况,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对武术基础教学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动作节奏与意境的演练是优秀武术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在演练技能和技术水平上的本质区别,而动作节奏与意境演练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坚持不断的进行专项技术练习和理论知识的指导。文章通过对节奏与意境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贡献:对节奏的哲学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节奏的定义已经从抽象层次到达理论层次;对节奏与其他演练因素如,速度、劲力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论述;开始注重对武术心理的作用进行的研究;对武术美学对节奏表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已有研究对陈式太极拳动作节奏的演练进行论述。(2)不足之处:除了武术高水平运动员外的一般水平武术运动员偏重于研究武术理论方面并且大多数理论成果只是游走在武术的浅表部分;对具体的武术动作演练缺乏有效的、具体的指导性;缺乏对专项技术、动作节奏、审美与心理作用间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当代大众武术的研究领域和范畴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此来推动武术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研究表明:大众武术研究作为武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学科精细化研究的结果,它拓展了武术的研究范围,加大了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武术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明清时期成型的古代武术拳种形态为逻辑起点,以武术内在发展的要求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为催化,以古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流变转型为视角,力图剖开武术表层上的多彩内容,深入探析中国武术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技术分化与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攻防体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套路攻防的实用性进行体悟和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套路绝非"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相反,其具备了丰富、精妙且能攻善守的技术特质;通过套路攻防训练能够使练习者掌握攻防使用技能,提高自卫防卫能力,更愿意参与武术套路运动;通过套路攻防训练来提高增强练习者的自信心,使身心获得愉悦,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