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38):11-12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书籍的广泛阅读,考究了明治维新后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日资企业的员工(中国人及少许日本人)为对象进行了关于日资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的问卷调查,并且分析了日本的近现代管理哲学。由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承实践受到启发,认识了儒学与西方哲学互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用系统论研究日本史,特别是用来研究明治维新,我国尚在起步阶段。本文着重研究了明治维新中“日本成为世界市场中的开放系统”。日本历史,从古代大化革新到近代的明治维新,直到战后改革以来的整部历史,是世界历史上开放系统的典型。日本史说明,什么时候社会系统开放得顺利、广泛,什么时候就有较大的变革。按照系统效应的原理,相互依从,系统对环境的的依赖,是系统稳定的先决条件。在十九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的国际环境中,国内外的互相作用,造成了明治维新变革机制的典型条件,体现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十九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大体形成,日本的历史活动深深地卷入了这个市场。明治维新开放系统是个输出输入的自组系统。日本自组系统由于“学习”,对来自环境的挑战作出反映的过程中,反馈机制趋向较高的组织状态。1853年日本开国后,特别是自1868年以来明治维  相似文献   

4.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变法的倡导者,是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蓝本来规划中国社会,达到“救国图存”的改革方案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使日本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危机而走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终于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倍受凌辱的深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些人尤其是青年人难解其因.现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日本的明治维新及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的戊戌变法这段近代历史进行反思,也许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一个标志性事件,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危机,迅速成为东方强国,同时改变了亚洲传统政治格局,震惊了欧美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中美两国教科书对日本明治维新都做了大量描述,各自构建了日本的形象。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关于这一点,两版教科书中都做了具体说明,构建了相同的日本形象即成功的日本现代化形象,这也是两版教科书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分别发生在日本和中国的两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明治维新”在日本实现了其“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却中途“夭折”。纵观中日两国变法前的情况看,双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结果却相反,这是...  相似文献   

7.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七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治维新是在日本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人民群众斗争空前高涨的条件下,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天皇政权后实现的,它使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教学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教学过程: 一、引言和导入新课: 用倒叙方法,先介绍日本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是一个经济强国,进而再谈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由于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才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二、讲授新课:第七课日本明治维新(板书) 1.十九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板书) (1)落后的封建国家(板书)  相似文献   

9.
浅谈日语外来语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语进入日本社会,并渐渐发展成为日本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外来语高潮。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是日本与国际交流的结果。过多的使用外来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外来语的吸收和普及也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日本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外来语将会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在相同的民族危机面前,中日两国各自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求民族的独立富强.在教育问题上,中国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则以"和魂洋才"作为总原则,为何看似相同的办学指导思想,结果大相径庭:"中体西用"的教育改革没有为中国的独立富强打下人才基础,反而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厄运愈加深重;日本则到明治维新的后期,教育现代化基本定型.教育改革的成功为日本实现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和跻身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日两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背景下和大致相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教育改革,何以结果迥然相异?通过比较分析,探究个中原因,可见,"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表面的相同下面掩盖的本质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实践的不同,是二者在改革结果方面产生重大差异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1800年以前的日本以中国为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炮声没有将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天朝大国,万邦来朝”的酣梦中震醒,却使日本的武士阶级从中接受了教训.此后日本改变了学习对象,通过学习西方,进行了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日本自从搭上了资本主义的未班车后,即疯狂向外侵略.首先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昔日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日本进入弥生文化时期。弥生文化是比绳纹文化更为进步的一种新文化,水稻的栽培和铁器的开始应用是其主要特点。许多中日两国学者怀着对弥生文化自然演进的怀疑和通过对考古发掘遗物、遗迹的研究,认为日本的弥生文化是中国移民携带的大陆新文化要素促使形成的。在这一作用过程中,中国移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公元前二、三世纪,大批的中国人进入日本列岛。与此同时,他们向日本传入了从中国大陆带来的稻种、铁器、青铜器和水稻栽培技术及金属器具冶炼技术等,使日本由绳纹文化进入到弥生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近代史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如同其它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步地摆脱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成为亚洲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所以“明治维新”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的历史标志。“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资产阶级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当时正是明治天皇在位,因而叫“明治维新”由于“明治维新”对日本及近代国际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明治天皇也就成了世界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本文试就明治天皇的历史作用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据历史记载,中日两国人民已有近2000年的友好交往,彼此影响,相互促进。自古以来,日本曾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佛学等。但近世,历史悠久的中国日渐衰微,而日本却自明治维新以后豁然崛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不能不使毗邻的中国有所震动。此时,中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后来又发生了戊戌维新等运动。本文试图就明治维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31):18-19
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在几乎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分别发动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一役,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而日本却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成为亚洲第一大强国。本文通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其各自成败的原因并吸取教训,希望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您能先谈一下您的治学经历吗 ?■可以。我是从研究明治维新史开始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始。我试图从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角度搞清楚中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在日本明治维新研究中 ,我注意到了日本儒学在其中的作用。遂写有《日中儒学的比较》 ( 1 988年 )。该书主要探讨了前近代中日两国儒学的异同以及日本儒学的特质。该书对日本儒学特质的概括与“早期儒学”概念的提出 ,颇得中日学界的首肯。在该书的写作中 ,我注意到 ,在漫长的历史中 ,源自中国的儒学思想曾对日本文化的各个领域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 文学、史学等 …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 1.讲述十九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和武装倒幕简况,使学生了解封建幕府的统治阻碍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明治维新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农民运动空前高涨,推翻了德川幕府统治后实现的。 2.讲述明治维新的内容、性质和意义,使学生认识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虽然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伹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二、重点、难点重点:武装倒幕和明洽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性质。难点:明治维新的性质。三、教学用具《十九世纪中期的日本》放大挂图。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学期我们讲过古代日本,其中提到幕府统治,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什么叫幕府统治?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小结,导入新课)由于封建混战的频繁,地方上逐渐形成势力强大的武士集团。武士首领将军的政厅叫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与普及教育○沈素英日本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显要地位已经有一个世纪了。这个亚洲东部的小小岛国,两千年来曾一直步中国后尘,虔诚以中国为师。但自明治维新以来,中日两国的景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大逆转。中国被毫不客气地抛在了后头,日本则不断地创造着奇迹,跻身于...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24):137-138
根据日本历史,近代是社会阶层地位和人际关系变化最激烈的一个时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进入了近代。明治政府取消了士农工商的封建阶级制度,"四民平等"的思想在日本社会得到广泛传播。然而仔细研究即可发现,明治社会依然不是一个"明治"的社会,官僚与大资产阶级相互勾结,前朝贵族享有巨大权力,拜金主义横行。人们所属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必然会对当时人们的语言产生重大影响,人称代名词当然也不例外。当然这种影响也会在明治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显现。因此,从当时的文艺作品中考察日本人称代名词的使用对研究日本近代社会状况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治政府教育改革评析陈永清19世纪中叶开始的明治维新完成了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使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笔者以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治维新时期社会教育改革的成功。那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教育改革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明治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