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谪守滁州期间创作的诗文作品体现了他的“民胞物与”情怀。具体而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民吾同胞,爱必兼爱;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物吾与也,人物一体。这两点对当下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神人以和;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堕有四:即政治管理之策;生存状态;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2)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3)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4)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马尔库塞的“物是主体”和张载的“物吾与也”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刻含义,指出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都主张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履行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学派思想蕴藏着的丰富和谐内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儒家与道家学派都强调和谐协调,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达到宽和相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合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6.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从形式上看与墨子的"兼爱"思想一样,都提倡一种普遍的"爱人"思想,但二者在前提条件、爱有无差等、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爱有无差等,是二者最核心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主客二分——先秦"吾""我"差异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汉语中,第一人称“吾”“我”在使用上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吾”主要作为主体来使用,倾向于主观表达;而“我”主要作为客体来使用,倾向于客观陈述。前辈学者提出的“格位”说,只是“吾”“我”主客二分的特点在形式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人·自然·道德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律王东红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觉醒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有过许多深刻思想。比如,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  相似文献   

9.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观点,对“水浒”意识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水浒传》意识结构可分为本吾、超吾和自吾三个部分,即梁山英雄以个性膨胀、张扬生命为动力和目的(本吾),在维护封建秩序、忠义辅国挽帜的统帅下(超吾),表现出二及现实的矛盾统一(自吾),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  相似文献   

10.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白话诗人”王梵志的诗作在初唐广泛流传,但一直被封建正统文人视为“下里巴人”而不能进入诗歌艺术的殿堂。王梵志诗歌的文学价值的确不高,但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劝世勉善的诗体道德箴言,这类作品平淡质朴,凝练通俗,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原始字形所表现的,是先民对抽象概念和客观事物的认识。类似的字形,往往可引申出相近、甚至相同的意义。从构形上看,语从吾声,吾从五声,与汉字由独体字向合体字,由表意字向形声字发展的脉络,极为吻合。从字音上看,“语”、“吾”“五”三字,古音又同属疑纽鱼部。证以诂训及甲金文原始字形,可知“语”之声义乃受诸“五”,“吾”为“五”之增偏旁体。后又添一“言”旁作“语”。  相似文献   

12.
在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题;“民胞物与”是维系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原则;“体天下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庄子》、《左传》等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语言和谐所面临的几个关系入手,探讨语言和谐的外部条件。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强调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做到人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做在和谐社会里使用和谐语言的人;在人与语言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语言的共生互动;在语言与社会、民族的关系上,注重语言和谐在社会、民族进步中的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认为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是和谐语言生长的土壤;在语言与语言的关系上,反对语言不平等,要求处理好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主张语言与语言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孙军红 《保定师专学报》2007,20(1):12-13,36
儒家从辩证思维的维度自觉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界,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天人合一、万物平等和“民胞物与”等思想蕴含的丰富生态思维内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变外来工为新市民对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厦门“五齐学校”举办的“吾齐班”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果,形成了特色.这个特色的本质特征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表现形式是构建“三部一体”的“化人”模式.借鉴这些经验,有关管理部门要赋予办学机构应有的自主权,地方政府要纳入施政职能,建立协调与配合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开展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人”表示“天地之性最责者”,《墨子》中有不少用法特殊的“人部”字,正反映了墨子思想上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与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相一致。文章采取汉字文化学的方法,对《墨子》“人部”字的形体特征、意义类别和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证明了《墨子》中众多“人部”字的特殊用法正是在“兼爱”与“非攻”思想指导下有意进行选择与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庄子“道论”“气论”和“齐物论”为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发展原则以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探求庄子生态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该知道的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均阐述“天下兼相爱则治”的道理。这里选录其上篇。墨子的“兼爱”,主张爱无差等(对一切人同样的爱),与儒家的“仁”和“推恩”思想(即爱是由近及远,由亲即疏的爱)相对立。但墨家的这种兼爱,是离开阶级内容的抽象的爱,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