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陈玉生 《时代教育》2012,(15):92-93,4
语篇连贯研究是语言学界聚焦的热点话题,对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形式、语用以及认知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语言形式的连贯研究注意语言显性的衔接结构,认为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语用研究认为语用推理在连贯的研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推理是寻求语篇内涵和实现连贯的重要手段。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的研究认为人的认知对语篇连贯至关重要,只要语篇能够产生统一的认知世界,就可以认为语篇是连贯的.  相似文献   

2.
Panther & Thornberg将认知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述谓转喻、言语行为转喻。这一分类不仅更为全面地剖析了转喻的本质,而且为语篇连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将此三种转喻的认知机制运用至笔者在平时阅读的语篇中,试图从认知转喻的角度解释这些语篇的是如何实现连贯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角度探究语篇连贯。再者,建立在语义关联基础上的认知推理也能很好地解释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4.
周孝华 《考试周刊》2009,(15):27-28
转喻是日常言语的普遍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性的认知方式,转喻思维对话语的理解和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转喻的本质及其内部的运作机制,并阐释转喻在语篇连贯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对语篇连贯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研究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对语篇连贯建构的影响。文章阐释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以一则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文章为语料,分别论证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如何建构其语篇连贯的,探讨隐喻、转喻和语篇连贯三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Al-Sharafi 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转喻、语篇的本质,提出了转喻、语篇的本质模式,并总结了人类认知中的知识结构:框架、图式、脚本、场景。在此基础上,形成转喻语篇理论:语篇是语言形式、语篇认知和语篇环境在转喻操作下动态作用的产物,语篇连贯就是在三者互相作用的转喻操作中形成的。奥巴马获胜演讲就体现了这一创新性理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连贯是语篇的基础,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语义、语用及认知等方面。功能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形式或语义角度进行考察,认为连贯是文本固有的语言现象。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中话语连贯的实现途径,在语篇话题对连贯理解的作用方面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篇连贯需要依赖表层衔接的显性手段来构建。本文作者在对众多中英文语篇分析后发现,表层的衔接手段并非是语篇连贯构建的必要条件。语篇连贯的构建在很多情况下还依赖于人类的心智体验并受到深层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作者将讨论认知语言学中的ICM,隐喻,转喻等认知模式是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的构建的。  相似文献   

9.
语篇连贯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方法面广,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文章以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为理论依据,试图探讨认知语境观对两组语篇连贯类型的解释力。笔者对比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发现无论是形式功能研究还是语用推理抑或是认知心理研究,都与读者或话语接受者的认知存储、推理能力等密切相关。因此,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析如何理解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是语篇连贯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语篇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政治语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转喻研究相对较少,但其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概念转喻作为发话者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语篇转喻建构的语义场背后常隐匿着话语机构意欲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以日本智库18篇东北亚地缘政治报告为研究对象建立语料集,依托Al-Sharafi提出的语篇转喻模式衔接机制为理论基础,来阐释此类语篇衔接的实现、意义的建构,并探讨转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衔接特点、作用,为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识解日语地缘政治类语篇话语的表层语言学特征和深层言外之意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语篇的形式与内容结构都是为一定的语篇类型服务的。而语篇类型实现语篇目的、体现语篇功能。文章通过实例,从语篇分析角度对广告语篇中几种组篇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广告中语篇模式的采用与广告所要实现的语篇功能是紧密相关的。广告作者会在广告中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在总体结构中嵌入其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以前对教科书话语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它们是什么?怎么样?而很少追问话语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实教科书话语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思想,更有使用者无法发现、体验到的社会控制和意义.本文不仅研究教科书话语存在的形式及体现意义,更关注教科书话语形成的过程、机制和话语背后的道德和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3.
第二人称单数"you"被广泛的用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总结了"you"在语篇中所指代的人物和语篇目的接收者四种最常见的关系,展示了功能翻译理论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翻译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文体、语篇功能、线性结构及语篇模式等角度对语篇宏观结构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俾使读者对此项研究有一系统了解.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根据不同的语篇选择不同的方式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因其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已被广泛使用于分析各种语篇。本文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人际功能的情态系统以及消息来源三个方面对英国路透社关于欧洲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这一新闻语篇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看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徽州园林由山水、花木、建筑、书画四大要素构成。就其山水而言,包括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二者均富于动静、软硬、黑白之美。徽州园林重视叠山理水。就叠山而,其假山具有瘦、透、漏、皱、怪的特点;就理水而言,其池、瀑、泉的营造,均崇尚自然。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对实现成功交际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内对对比话语标记语but进行语用分析,以此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8.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是用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佳效果的动态过程,是增强认知共性和语境效果的最佳手段,减少人们对话语进行处理加工时所需付出的努力,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Korean print media, by comparing texts produced by the leading conservative (Chosun) and progressive (Hankyoreh) newspapers in 1997 and 2014 (N?=?271 articles). We find a major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media articles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rising numbers of articles mentioning non-traditional destinations (beyond USA and UK), written or shaped by non-traditional media producers (i.e., educational agents), and including individual-utilitarian and positive themes. We quantify, and fi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three key variables (destination, media producer, discourse theme). Articles mentioning non-traditional destin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be written or shaped by agents than by journalists only. Articles mentioning non-traditional destinations and articles written or shaped by agents include relatively more positive and individual-utilitarian themes (but not more individual-expressive themes) than do articles not mentioning non-traditional destinations and articles written by journalists only. Theoretically, we link the evolution of media discourse to neo-liberal structural and ideological changes that encourag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hoice.  相似文献   

20.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ritical pedagogy are widely recognized as ‘empowering’ pedagog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Yet,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both has a mixed record. The question, then, is: How could collaborative and critical pedagogies be empowered themselves? This paper makes a primarily theoretical case for discourse analysis (DA) as a form of classroom practice that provides a structured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and critical pedag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sociology classroom practice. I develop a tripartite scheme for 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that is, first, sensitive to the discursive aspects of social reality (learning about DA). Second, I illustrate the use of DA as pedagogical tool and classroom practice (learning with DA). Third, I discuss how discourse analytical ideas can be used in evaluat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how these reflexive insights can be used to enhance student empowerment (learning through 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