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努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对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孙中山。首先,廖仲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得力助手。廖仲恺通过同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一系列接触和会谈和与中共的接触。逐步坚定了改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信心.并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其次.廖仲恺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排除干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证了国民党“一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廖仲恺在巩固国共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他坚决贯彻大会的决议,努力创办黄埔军校,积极进行反帝运动,贯彻三大政策.与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2.
谢晓鹏在《长白学刊》1997年第4期著文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和生命。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三大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妇女领袖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邓颖超、蔡畅等中共妇女领袖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协同尽力、真诚合作,共同开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新纪元,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在领导妇女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上,其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下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决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晚年这一伟大转变无疑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帮助有着密切关系,但此前的五四运动对孙中山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激烈,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危机的时代。他为了“亟教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青年时代就投身于民主革命。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次失败和挫折,给了他十分宝贵的经验和非常深刻的教训,促使他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逐步认清了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等反帝反封建的根本问题,最终形成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不少研究孙中山的文章论及到孙中山这一重大贡献时,往往偏重于论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帮助的作用,而忽略了孙中山那时能够接受共产党人帮助,实现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即那时他反帝反封建思想所达到的高度。笔者认为,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首缔国共合作,是他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反帝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的实践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①,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即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从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国内报刊文章中不时见到把从历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称为“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①将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政策,仅仅理解为“容共”。这一改动,虽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关系到如何认识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问题。本文拟就“容共”与“联共”两种提法试作简略分析,并对孙中山先生国共合作政策的本质谈谈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鲍罗廷于1923年来到中国,1927年回国。他作为苏联在中国的首席政治顾问,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他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了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建立了强有力的北伐军,先后取得镇压“商团叛乱”、东征、南征的胜利;促进了民众运动的发展。但他在大革命危机之时再三妥协退让,牺牲共产党的利益来维护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进行,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是它的革命灵魂.三大政策的提出,成了国共两党和各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涨时期.因之,毛泽东同志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三大政策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生的,是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和坚持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结果.它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们缅怀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撰文阐发关于三大政策的革命精神,以纪念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一孙中山作为伟大的革命家,他的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跟随时代潮流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他在《建国方略》中说:“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则断无不成者也,  相似文献   

13.
<正>在对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和活动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孙中山生前并未讲过“三大政策”一词,“三大政策”概念是共产党人首先使用的。据此,一些人便否认孙中山曾有过三大政策,而断言三大政策是共产党假造出来的。那么,三大政策究竟是孙中山亲自确定的,还是共产党假造出来强加给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概念是否符  相似文献   

14.
张治中虽身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他能却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坚持国共合作是他一生的主要政治主张。无论政治形势多私险恶,他都能一本所信并努力地去实践,自皖南事变后开始介入国共和谈起,后又积极参加了重庆谈判,整军谈判和北平和谈,从而留下了“三到延安”的历史佳话,他的这种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诚意和努力,赢得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尊敬。  相似文献   

15.
谭平山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他有一定关系:他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为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贡献。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正确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国民党左派,为促进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蓬勃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还曾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并在会上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品。中国委员会主席,从而使他的名字载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册。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意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强我弱是革命者面临的基本形势。因此,他一直高度重视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孙中山的统战思想,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的统战思想总体上是革命的、成功的,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廖仲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突出贡献。第一,思想上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认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政治的主要问题,而联合工农大众则是革命的可靠保障。第二,积极筹备国民党改组,为实现国共合作而努力。廖仲恺最早参与国共合作,是国共合作的总负责人,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第三,国共合作实现后,努力维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黄埔军校这支新型军队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8.
鲍罗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作为苏联政府派驻国民政府代表、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中国大革命的援助和政策,主要是通过他来实现的。他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首席政治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大革命时期的一切重要活动,在华的四年期间,对中国革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一1923年9月,应孙中山的邀请,共产国际任命鲍罗廷为驻中国代表,苏联政府派遣鲍罗廷为国民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推动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大会宣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革命高潮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革命的军事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它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并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了革命军。当时军校都是国民党员或共产党员,大家团结一致,扫除全国军阀,继而参与抗日战争,击败日本侵略者,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昔日黄埔军校的学生,现不少成为台湾军队的领导骨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亦有许多高级指挥员是军校学生。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了组建革命军队,孙中山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