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作人“人的文学”中的“人”不主要指“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的“人的文学”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而是“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也不是“民粹主义”意义上的“平民”。而是泛指“人类”,因而“平民文学”不是有关底层民众的文学,而是关于人类的文学。由此,普世诗学构成周作人早期文论的基本质态,而不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西宛同志认为;“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这个句子的修辞方式,不是“借代”,而是“借喻”(见《江苏教育》中学版1962年第七期)。我认为它既不是“借代”,也不是“借喻”,而是“暗喻”。理由如下: 甲是乙,这是“暗喻”的公式,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一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一生的“物性”之思有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和50年代,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时间》《艺术作品的本源》《演讲与论文集》这三部著作中。三个阶段的“物性”之思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从目的看,他不是为了探究“物”的实体属性,而是通过对“物”之存在的揭示,以通达“真理现象”;从对象看,他选择的分析实例不是“现成事物”,而是“上手事物”;从层面看,他不是从“存在者层面”,而是从“存在者的存在层面”思索物性;从重心看,他不是从“材料来源”角度,而是从“使用功能”角度思索物性;从方法看,他摒弃具有强制性的科学方法,而主要采用“顺适于物”的现象学方法来思索物性;从成果看,他是从“真理”这一高点来界定物性的。三个阶段“物性”之思的差异性在于:“物性”的内涵不同;追问“物性”的视角不同。海德格尔的“物性”之思具有重要的哲学、美学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的成员、文痞姚文元,自我标榜为“一贯正确”的“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招摇撞骗,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他果真是这样的“文艺理论家”吗?革命导师马克思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79页)只要我们翻开姚文元二十多年来舞文弄墨、放毒捣鬼的历史,就不难看出他不过是一个混迹于文坛的跳梁小丑,一条钻进革命营垒中的“蛀虫”.  相似文献   

5.
艺术家所描绘的不是直接的现实生活,而是他的心理生活,不是“物理场”而是“心理场”,而心理场是主观的是“境由心造”的这境就包括了错觉和幻觉,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心理场”,一个虚构世界,一个错、幻觉系统,产生和决定这个系统的力量当然是本能、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文本(一)“风雪夜归人”,究竟是“作者”归,还是“他人”归?笔者认为,“归人”不是“作者”,而是“他人”。理由有三点:1.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宿”意为借宿。它告诉我们,作者是因遇上风雪而借宿芙蓉山主人家的,这就表明他是“客人”,不是“主人”;他是“路过”,不是“回家”。因此他只能是“旅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蟗》文中“故人重之”一句,《教学参考书》里译为:“旧时相识者也很敬重他们。”此译句不确。“故人”不是一个词,不能释作“旧时相识者”。它是两个词,应解作“所以人们”;“重”不是“敬重”,而是“看重”;“之”不是“他仃”,而是“它  相似文献   

8.
试析“不是……而是”类句式结构柳传瑾在复句中,判断词“是”与其他连词、副词配合,可作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如:①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干年的生命。②他是不知道,不是知道了不说。③他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  相似文献   

9.
“以直报怨”、“直在其中”的“直”,留给了人们千年不休的争论。“以直报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性”的方式;“直在其中”中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发乎内心率直的孝亲之理。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同意“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说明孔子的“直”论所标举的内涵,包含着他探寻社会治理良策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杀人犯丁楠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文质彬彬”“五官长得很端正,隐隐显露出几分俊气”的“出类拔萃的医学家”。他先后杀了三个人——他的恩师、他的未婚妻、他的同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杀人,并不是谋财害命,也不是情场血刃,更不是阶级报复,而是为了攫取精神上的财富——他的老师吉云教授研究攻克癌症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手稿。  相似文献   

11.
贾岛的知名度,不仅仅在于他曾是一个释子,曾有“推敲”的典故,有众多的追慕、仿效者,还在于他把作诗当作了生活。他专心的苦吟,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也应该成为后人景仰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13.
顾随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词人、教授和学者,他主要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等,其代表作是《无病词》、《苦水诗存》等诗词集、《稼轩词说》、《东坡词说》等词学论著和《揣龠录》等禅学著作,培养了如周汝昌、叶嘉莹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化名人。但是,对顾随先生的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到2005年,共发表有关文章80余篇,涉及顾随生平著述、思想、人格、文风研究及作品的分析评论。随着顾随作品被广泛接受,随着现当代旧体诗词日益进入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顾随研究一定会进入一个高峰期,顾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也将被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强调诗歌的客观性、实用性。他关于“传统”、“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的理论都建立在创作客观性基础上。同时,他也强调感觉的作用,强调理智和情感的结合。他的诗是“社会的记录”,具有实用性。他后期的作品充满宗教思想,企图用宗教的伦理道德来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柳诒徵诗歌内容丰富,描写所及,或时代遭遇,或欢庆胜利,或歌吟山水,或赠答酬唱,或祝寿凭吊,或关爱图书,或对外交流,由此折射出时代变幻之风云。他的诗歌具有儒家诗学“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品格,蕴含“雄浑圆健,充实光辉”的艺术风貌,呈现出我国自乾嘉学派以来中国诗坛所形成的“学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此外,他的崇尚“诗言志”、倡导质实诗风、不因人废诗的诗学思想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冯敏昌是清代中期乾嘉诗坛上继“岭南三大家”、“南园五子”等诗人群体后又一著名诗人。其时,在已呈蔚为大观之态的岭南诗坛,冯敏昌与黎简、张维屏等人成为岭南诗坛的领军人物。冯敏昌内行诚笃、实学醇茂,出孝入悌、热心文教,诗歌牢笼百态,自出胸臆。他在钦州、岭南,乃至大江南北,都可以称得上是模范的士大夫,富有成就、风格独具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以自己的政迹惠及生民,对开发柳州地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在他的柳州诗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本文在分析这类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惠化”这一思想行为对柳宗元后期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钟嵘的《诗品》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性”,“情性”是其评判诗人诗作的标准之一。自然外物对情感的触发、社会生活对心灵的感荡、穷情写物、以情评诗、真情真美论诗都是其情性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poetry has always been a carrier of the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own feelings.Since"the book of odes",many love poems have always been the objects of adoration of poets.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ree different poems,"A Red Red Rose","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and"Sonnet 18"as an example,and compare their different loves expressed in these po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