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质的基本层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的内在规定性,质有两大层次一是事物构成要素的质,这是事物质的基础和依托,它具有潜在性;二是事物系统整体的质,包括特殊的质(一事物借以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共同的质(事物内在的类的规定性)和本质三个基本层次.本质是指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内在的根本的规定性,即占统治地位的质,本质在"自己的运动"中生成多个等级层次.质的两大层次之间,系统质的各个层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和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活力和动力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既具有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又有区别于同类事物的量的规定性,都是质与量的统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下的高等教育,必然有它的质的规定性。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也标志着中国教育由新民主主义性质开始向社会主义性质转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概念。它们既有确定的内涵,也有确定的外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内涵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本质,即社会生产目的质的规定性;而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的内涵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本质,即企业生产目的的质的规定性。社会生产目的的外延反映的是具有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本质的一切对象,即社会生产目的的量的规定性;企业生产目的的外延反映的是具有反映社会主义企业生产本质的一切对象,即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的量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引领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使其成为自身。中国梦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国梦的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理想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不断积累中国梦的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从而达到中国梦的质和量辩证统一,使中国梦理论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的发展和贡献,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其他社会制度的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贯穿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始终,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社会主义的特征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条件的变化从多方面表现本质,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本质寓于其特征之中,离开特征不能表现本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以及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与按劳分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知识经济的本质规定性、知识经济时代按劳分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实现形式的新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知识经济的本质规定性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知识经济时代,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必然会呈现许多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质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规定,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有关主要指标,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定量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9.
没有搞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因不有简单地理解为教条主义地对待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当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从素质自身来看,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从素质的关系中来看,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内在本身的力量;从素质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的素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人的素质大体包括生理、心理、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智力、政治法律、思想文化、道德和个性等九个方面的素质内容。从哲学的视域对人的素质问题进行探讨,有其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它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深刻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起码的保障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途径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而且集中体现了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高准则,是对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揭示,即为了人民群众利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了人民群众利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了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具体化。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本质论解答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答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者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将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本质表现和内容,这就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主观过程,需要用它的一些具体特征进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和逻辑形态上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从实践和策略层面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进一步探讨;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阶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对此作了进一步发展。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手段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践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运动中认识其本质,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二是对谋求广大人民利益实践的深远思考;三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课题和发展进程中纷坛复杂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五句话"的概括.这一概括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一概括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基础的,并不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本质概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只是做出了初步的回答.客观地讲,这一本质论断只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亦不是形而上学之永恒,它自身的存在也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更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以往我们只是从某一特征角度来界定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模式化、固定化、静态化,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形而上学。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鲜明的特征和优点,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辩证运动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力的高度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有机体。这就克服了过去仅从某一特征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的不足,从过程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胡锦涛和谐社会理论,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从逻辑角度看,"经典社会主义"是一个空概念,只回答了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使用判断这样一种较高的逻辑形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逻辑上更加有效,从而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