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发生大地震后,冲向已经变成废墟的儿子的学校,不顾众人劝阻,坚持挖了38个小时……最终奇迹出现了,父亲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还有其他14个孩子。尽管我私下里觉得这种可能性极小,但以前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很依赖于事情圆满的结局。但是后来我把  相似文献   

2.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都是围绕“亲情”展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句话的支撑下,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他终于在38小时后找到了儿子被困的地方,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孩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经过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本文重在感受父亲与儿子之间浓浓的情谊,体会信念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里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赞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  相似文献   

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里,我体会出父爱与母爱的伟大,并油然而生一种敬佩的感情。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全市一百多万人里死伤近三十五万人。有一个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连续三十八个小时,空手挖掘砖砾。有许多来营救孩子的父母都放弃了,但这位父亲却把儿子连同其他十四个人一块儿救了出来。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高于一切,从这篇课文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是啊!一个普通人很难在三十八个小时里连续挖掘,而这位父亲却因为爱的力量,完成了历时三十八个小时的营救工作。我被父爱的伟大力量所折服。其…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父爱     
山虽然高,但不及父子情高;海固然深,也不如父子爱深。这些感人的言语都是我从《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读到的。事情是这样的。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书虫Party笑声的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父亲对儿子常说:“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您在一起。”所以他用自己的双手去挖废墟,整整挖了38个小时。他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当他看见那些父母一个个绝望地走开时,他仍然坚信,儿子永远都会跟他在一起。最后,他终于听见了儿子的声音,救出了儿子。父子之间的感情是宽广博大的。有人曾这样说:“一个人爱别人,同…  相似文献   

7.
师:在这场地震中,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生: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因为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了38小时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师:你概括得非常好,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你关注到了课文的结  相似文献   

8.
片面地无限夸大精神力量的作用,诸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痴人说梦,无疑是一种病态的自我膨胀;然而,人又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往往又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请看文中那位了不起的年轻父亲,当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向他压来时,他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悲观绝望,而是牢记对儿子许下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诺言,在废墟中整整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3位同学。这种源于对亲人的挚爱而迸发出的精神能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折服!因此,对今天缺乏挫折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实在很有必要读一下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相似文献   

9.
回家过年     
年三十那天,我们回老家过年。一进院门,我的儿子看到我的父亲在院子里拾掇,感到十分有趣。于是,也开始帮起忙来,有时简直是在添乱,可父亲总是乐呵呵地鼓励着孙子,祖孙两个就这样在院子里忙活起来。虽然孩子已11岁了,但真正干这样的活还是第一次,所以一会儿工夫就喊累。父亲便和他来到屋里,喝起水来。孩子开始缠着父亲给他讲故事(父亲多次给他讲过,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书看,我和哥哥、妹妹是听他的故事长大的,于是每次回家,孩子妈妈对孩子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一会儿工夫,孩子手上磨出了泡。妈妈不时给孩子鼓劲,‘得一元钱了,挖…  相似文献   

10.
三天的创业培训课结束了最后的一堂课。教授微笑着说:最后,请允许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生长在农村,如果他要有一个好前程,必须读好书,考上大学。可是,他一连参加了两年高考,也没有考上大学。这年的冬天,他跟随父亲上山挖冬笋,父亲告诉他,挖冬笋有一个诀窍,就是顺着竹鞭挖。孩子找到一根竹鞭,顺着鞭往下挖,很快挖满了一篮子竹笋。但猛然发现,他已经足足挖了一百多米,他从来没有想到一根竹鞭可以那么长。父亲说:“竹子就是靠这样发达的根系维系着生命,你看到过山上有竹子枯死吗?”孩子如醍醐灌顶。过了年以后,孩子再次参加了复习,终于考…  相似文献   

11.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里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赞歌.……  相似文献   

12.
儿子从来没有埋怨过我,他只有感激。儿子上大学了。他是第一次离开我,我第一次感觉儿子长大了,第一次为儿子睡不着觉,这里有思念,而更多的是回忆、反思。儿子带给我那么多欢乐和自豪,而做父亲的我又给过孩子什么呢?当儿子还在娘胎里时,我从来没有像书上说的要陪妻子搞胎教,因为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父亲  相似文献   

14.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地震中一位父亲信守对儿子的承诺,在学校倒塌后不顾劝阻,始终相信儿子还活着,在夜以继日38小时里,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4名学生.课文传达出的父爱,让读者为之动容.怎么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形象建构,心灵获得熏陶和感染,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收集快乐     
麦克11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扔下他,和一个他不认识的男人去了纽约,她说麦克的父亲是个不配有家庭的人。而父亲说麦克不是他的儿子,要做亲子鉴定,还要送他去社会福利院,是祖母把他领回她的家。从此,他就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而父亲又总是酗酒,难得回去看祖母一次。在麦克13岁那年,他父亲因为伤人进了监狱,当他跟着祖母去探望父亲时,父亲瞪着凶狠的眼睛对他说:你不是我儿子,不要让我再见到你。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想过要爸爸妈妈。没有爸爸妈妈的麦克一开始是个忧郁的孩子,但是祖母让他学会了怎么使自己快乐。祖母在世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  相似文献   

16.
那节课她正在给同学们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个美国父亲在所有的人都绝望了不肯施以援手的情况下,用双手从地震的废墟里,救出埋了38个小时的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当她念到“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一段时,房子就剧烈地摇晃起来,大地疯了一样地颤抖,抖得人魂飞魄散,“快,蹲下!  相似文献   

17.
儿子今年23岁了.他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让他们班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题为<我想成为这样的父亲>.这些作文被结集成册,送到了家长们手中.一篇篇文章幼稚可爱,多数孩子都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描绘出了心目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可翻到我儿子那页时,我惊呆了.妹尾太郎写道:"我想做一个平常的父亲."仅此一行.  相似文献   

18.
儿子今年23岁了。他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让他们班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题为《我想成为这样的父亲》。这些作文被结集成册,送到了家长们手中。一篇篇文章幼稚可爱,多数孩子都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描绘出了心目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可翻到我儿子那页时,我惊呆了。妹尾太郎写道:"我想做一个平常的父亲。"仅此一行。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渗透"三生教育"的舞台,在教学中,我把语文课堂资源同"三生教育"相结合,作了如下探索。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洛杉矶地震中,一位父亲跑到儿子的学校,在废墟上不停挖掘,38小时后,父亲终于救出儿子的感人故事。通过课文教学,孩子们体会到了父亲的力量,会让孩子坚定和勇敢;父亲的力量,会让孩子产生信赖  相似文献   

20.
上午和远在美国的一个同学在QQ上聊天。他说他的儿子正上小学二年级,上周他刚收到儿子班主任苏珊小姐的一张便条,是给学生家长留的作业,希望家长们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天分,然后写一篇《我的孩子有什么天分》的短文由孩子带回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