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双创"教育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我国大力推进"双创"教育的主要着力点。文章从高校"双创"教育的实践出发,探讨"双创"教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理论性"双创"教育对自我认知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实践性"双创"教育对自我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一主多元"的创新创业师资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企业、政府的联动机制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能够为优秀的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机会。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提出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陕西“双一流”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Probit逐步回归法,深入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提升路径。结果发现:创新创业培养环节中课程设置、实践建设、服务系统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都存在着显著正向影响,而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却不显著;课程设置、实践建设、服务系统和教师教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吸收水平都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知识吸收水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知识吸收水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有中介效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应立足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差异化,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吸收水平。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诸多机会,使大学生就业有更多选择.高校在开展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学习培育作为基础,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手段,使学生在自主创业中能够有效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对大学生双创教育含义进行了解读,分析大学生双创教育基本模式和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创业活动的中坚力量和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多维效果,本文将创业教育效应分为创业效应、学习效应、升学效应和就业效应四种类型,并从外部环境和个人资本视角探究创业教育各类效应的关键要素.文章基于调研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和PSM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效应不明显,但异质性分析表明,创业实践教育的创业效应和学习效应显著,另外创业实践教育的创业效应具有滞后性;个人资本对学生的创业、学习、升学和就业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外部环境仅对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萍果  杨苗 《教书育人》2012,(27):82-83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  相似文献   

8.
创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格等多方面的系统养成教育,既需要"课程化"教育,亦需要发挥创业实践平台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并以大学生"校园英语"服务社的构建为例,展示实践研究成果,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上等主要问题,研究发现通过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等对策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科技成果进行机会型创业理应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然而,我国高校大量成果长期处于"睡眠"状态,迫切需要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把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利用大学科技成果自主创业.要实现这个目标,要从构建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建立创业项目库,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制定和完善创业制度等方面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1.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内心需求,认为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有针对性的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求;营造和谐校园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大力开展团体活动,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尊重大学生自尊需求,变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追求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引导学生成才、成人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背景下,调动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缓解未来就业矛盾的有效路径。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文章主要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旨在探讨创业教育如何对创业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创业意愿在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和创业环境的调节作用。基于东部三省六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显示,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意愿在二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还揭示了创业环境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关系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自我效能,但已有研究将创业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掩盖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机理。基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分类框架,分析了讲座报告、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自我效能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理论性创业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还通过创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创业意向;实践性创业教育仅通过创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理论性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效应大于实践性创业教育,且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效应最大。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直接效应,通过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产生的间接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4.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基于Timmons创业要素模型分析,实证检验了大学生在校消费水平对未来创业意愿的影响。控制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消费水平越高,毕业后的创业意愿越强。研究结论不但揭示了在校消费水平这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而且能够为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改善了大学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参加比赛的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驱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参加比赛能够对大学生的兴趣驱动、项目引导、跨界学习、创新创业、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为此,应当鼓励大学生参加更多的创新项目类比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主体在于高校,创业实践的主体在于大学生,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实施在大学生就业之前。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文献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意向因素与课程因素等三个方面。总体上,该领域的研究地域分布差异较大,研究成果多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对于有效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方面还有待提高。对此,创业教育应当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贴近于学生发展实际,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此推动教育更好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力量之一。培养并不断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自主性学习、导师指导和学校科研支持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自主性学习、导师指导和学校的科研支持均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导师指导的路径系数稍低;导师指导与自主性学习、学校科研支持间均存在双向正影响。为此,高校应着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导师指导效果并加大科研支持力度,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The ideal stage to learn about and foster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entrepreneurship is believed to be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However, most entrepreneurial studies examine college rather tha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SS). Based on a modifi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this study used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a questionnaire to review curr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ersonal traits, and demographics on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EI) on 1018 SSS in China were studied. Differences, correlation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1) Most SSS had never receiv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ikely resulting in lowere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perception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s unrealistically easy. (2) Cognitive bias existed in SSS’s 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s were regarded as external cause-oriented activities. (3) Gender and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of family member also influenced EI and related variables. (4)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ersonal traits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ors of EI, and (5) their effects on EI were completely mediated by PBC. The findings supported the TPB predictions, and the results offered some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1)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 traits while eliminating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2) enhancing SSS’s entrepreneurial confidence so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s are perceived as easier and more achievable, and (3) constructing systematic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to guarantee transition from secondary to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a mixed-methods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perceptions of business students in the Czech Republic towa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xa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level of intention to be entrepreneu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amily backgrou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that participation in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courses positively influences the student’s level of self-efficacy. The study revealed further that business education had some effect o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gain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for entrepreneurship. Another key finding was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pecifically for business students ha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entrepreneurial skills, attributes and behaviour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contextually determined concept which requires modification of content and methods to meet the specific needs of particular target groups. The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designing and managing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处于高逆境环境中,面临来自学习、感情及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是否拥有高AQ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更关系着他们的未来能否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因此高校在逆商教育方面有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加强逆商教育理论引导,将体育教学与逆商教育相结合,在就业指导中引入逆商教育,高校教师在大学生逆商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