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百年孤独》对拉美文化身份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孤独》中孤独家族的一百年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在这一百年的历史追溯中维系着拉美民族身份迫切的探索。在作品中,历史叙述策略、寓意深刻的神话原型、马孔多人独特的魔幻意识等都体现了作者对被压抑被扭曲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解构与重建的迫切意识。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5,(3):61-67
阐述台湾戏剧家李国修身为外省第二代,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呈现了外省第二代所特有的在生命、政治、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困境,以及通过对于自身生命体验的忠实记录来建构庶民身份认同的努力。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李国修的戏剧,既能深入理解台湾外省第二代的生存处境与复杂的心理状态,也有利于认识台湾社会族群生态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3.
历史书写是美国当代黑人女性戏剧家阿德里安娜·肯尼迪从事戏剧创作的动力. 尽管非线性的叙述、梦幻的场景和呓语般的对白为她的戏剧蒙上了一层强烈的超现实色彩, 但是深层次的分析证明, 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其实是剧作家为历史书写而采用的非激进策略. 肯尼迪的艺术实践表明了她对黑人身份诉求所持的态度, 即黑人必须要在恢复历史意识的基础上, 进行理性的、 有针对性的反抗, 最终在黑白文化和谐共存的环境中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新时期初小说回望历史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创作主体在对历史记忆的叙述中,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文化心态。他们在与集体话语的合谋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启蒙主体身份及精英文化性格,同时又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产生强烈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5.
女性在历史深处的沉默和在场的缺席,使人类文化呈现结构性的缺损。女性主义文学经由从“类”到个人的艰难找寻,确证了自身的文化主体身份,她在执著于话语体系构建的同时所展示的女性隐秘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无疑对男权书写的历史构成解构和颠覆的力量,并以其所呈现的文化生态景观与男权文化相抗衡。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7.
《鹿鼎记》中的市民话语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鼎记>中有金庸精心构筑的两套叙事话语.一是以民族主义、英雄主义、历史主义为主题的宏大叙事,一是以消费主义、趋利避害的实用意识为主题的市井话语.通观全书,后者无时无刻不形成对前者的消解.前者主要以陈近南为代表的传统英雄人物完成叙述,后者则是以韦小宝来完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作为叙事者直接登场以第一人称身份对历史进行了解构.在这样的解构中,无不表现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市民文化的大狂欢.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的简略回顾6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物质生活的充实以及教育的普及,文化也得以提高,一度沉寂的台湾戏剧(主要是话剧)运动也出现了生机。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传人,现代派文学、绘画在台湾的兴起,西方戏剧思潮在岛内也得到传播,一些赴欧美学习戏剧的人士,学成返台后从事话剧事业,他们与其他有志于“提倡严肃戏剧”的话剧从业者共同携手,力图通过戏剧反映真实的人生,为振兴台湾戏剧运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电影的奇观。作为一部具有"乡土"气质的电影,它是台湾文化本土化的结果,也预示了台湾电影和社会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电影通过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两个层面,探讨了一种体现台湾本土自觉的身份认同,其所引发的观影热潮,又进一步加剧了对于这种身份的确认。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需要包容面对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他者思故我在”,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无疑是关于主体精神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话语表征,主体身份及其精神的言语叙事自然也就成为文艺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以拉康精神分析学主体无意识的话语理论为依据,以文学艺术中审美的主体机制为主线,力图在精神分析学与文学叙事及文化研究之间建立一种审美的思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同危机与文化认同焦虑的一种复杂呈现方式,即战后台湾知识者精神私史的一种文学叙事。台湾现代派小说所揭示和隐喻的精神困境,既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也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危机。对于现代派小说作者群而言,无论是某种极端化的文体修行,或者是认同文化中国的乡愁叙事,抑或是孤独隐遁的自言自语,以及浪迹天涯的精神漫游和离散书写等都是经由艰辛漫长的艺术追寻来实现精神突围和建构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 ——论新移民文学的女性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移民文学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衍生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寓言的性质。尤其是新移民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以其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的运行轨迹,生动展示了后殖民语境所赋予的文化政治学方面的丰富含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operation of discourse and power in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al identity and reality, as represented in Japanese American internment narratives.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forms of subjectivity, discursive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internees and into the process by which discursive closure is realized in cultural systems. The Japanese American subject is constituted as a “Radical Other” in internment stories through two interwoven threads: the Japanese American subject as (dis)loyal and the Japanese American subject as “enemy alien.”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discourse, narration,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6.
比照不同历史情势下的审美文化形态、布局和特征,可以揭示形成当下审美世俗欲望书写的文化动因:"五四"与"文革"后的两次解构努力;九十年代后来自民间的世俗娱乐之风。  相似文献   

17.
当下台湾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回潮”趋势,本土化题材的备受青睐、地域空间的在地特色、语言的归位等均是突出表现。电影叙事内容与表现方式的本土化同时也意味着电影对身份认同问题的介入方式正在向本土化靠拢,即以本土为立足点,建构同为在地人的本土认同。然而,表面上看似多元包容、美好稳定的本土认同实际上却具有一元霸权化的倾向,且充满矛盾与纠结。  相似文献   

18.
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出发,创作了剧本《蝴蝶君》。该剧倒置了东方主义长期以来构建的东西方关系,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子刻板印象,讽刺了西方白人对东方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向西方文化霸权提出挑战。但作为自幼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作家,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解构又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解构是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及民族文化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