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云军 《学语文》2014,(1):29-30
过去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包含的领域何其广泛,蕴含的哲理何其深邃。语文教学中挖掘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以及能给人教育的道德与情感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情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直接涉及语言和文学的语词、语句以及引述、论说诗乐舞、《尚书》、《周易》等材料反映了《论语》的语言观和文学观。《论语》对语言与人的关系高度关注,提出了语言使用的原则及功能。《论语》的文学观则是书面表达意义上的文学观、文化意义上的文学观和美善合一的文学观。《论语》中所蕴含的孔子或孔门语言观和文学观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中 ,孔子对饮食多有论述 ,史界对此评价不一。本文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联系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力求客观地、较全面地分析孔子的饮食观 ,旨在揭示孔子饮食观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经历过多轮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大陆第一本关于《论语》的国学教材,它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章与文化的多重结合,担负着立言与立人的双重责任。《〈论语〉选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关注国学、关注中国文化。《〈论语〉选读》是中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底蕴。这对语文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幸  相似文献   

6.
孔子,奉之为圣人,其论已垂千载;其以教育家、思想家之身份立人心中,亦近百年。对于这样一个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上起过奠基作用的人,这些名号应是当之无愧的。宋代老臣赵普曾对赵太宗言:“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①此语虽夸张,但却道出了《论语》内含的为政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内质。  相似文献   

7.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8.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包含的领域何其广泛,蕴含的哲理何其深邃。语文教学中挖掘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以及能给人教育的道德与情感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情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一、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产生的成语是整部《论语》的浓缩版,本文在文化语言学的视野下,集中阐释《论语》成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君子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语·侍坐》篇是《论语·先进》章中一则师生之间谈及理想、志向的对话。基于休闲体育观,通览整部《论语》,基于本则论语,剖析出孔夫子张驰有致的休闲观。掌握人生张驰之道对于当今在高竞争、强压力生活环境下不堪重负的人类群体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谓是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3.
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首,《论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代表了儒家尤其是孔子对教育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态度。以哲学解释学的视角,从教育内容及目的观、教育过程观、教育方法观、教育师生观、教育中的语言及作为实践智慧的教育等方面,发掘并梳理《论语》中儒家基本而普世的教育价值与思想,以期对现当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经典虚热和人文教育缺失的双重困境,本文对儒家原始性著作《论语》做了新的阐释。首先分析了《论语》中饱含的人文特征,其最核心和最终极的教育理念是立人,同时注重思维的训练与情操的陶冶等,并鲜明地提出"修身"的教育要求。结合人文教育的意义,将《论语》定位为人文教育课程,以期有效弥合上述双重困境,让新时期的学子重新认识儒家经典的积极意义,获得优质的人文教育,塑造出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先秦言的典范作品,是孔子及其弟子口语的辑录,记录也子言语最为详赡。透视《论语》的语言面貌是有意义的。孔子的修辞观是在“辞达”原则之下的实践观。《论语》具有音节自然,参差有致的特点,三四音节句的大量使用,辅以法乎自然的长短句,使得言语的大众教化色彩很浓,平实浅近。《论语》巧用辞格,其对比无雕凿痕迹;其反复表达内涵丰富;其比喻清新自然,不落窠臼。《论语》言语简洁洗练,辞约旨丰。《论语》中疑问锯和语气词的巧妙运用,与儒家教化宗旨相适应,语如其人,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也被广为流传。《论语》收录了孔子以及弟子的主要言行,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原则以及政治主张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主要在孔子的学习观和学问观当中探索其对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论"情"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古语云:“开卷有益。”但只有读真正的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本期我们一起来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阅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它讲述了治国理政的方法,如“为政以德”“使民以时”;它蕴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还有朴素的文艺评论观点,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是儒家经典,更是流传千年仍值得一读再读、给人智慧和启迪的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