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第八次课改正在向纵深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探究,掌握关于角、边的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领会"观察—猜想—论证"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让学生经历提出命题,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体验数学发现、数学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认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体现,也是启迪学生对数学问题思维的先决条件.只有经过有效的观察活动,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发展.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育要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切实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教学现实,建立一种自主创新性的教学机制,不仅要注重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权利,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则很少顾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本人经过实践中学习与摸索,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笔者设计了"四步教学法",其中第一步就是让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营造民主氛围,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运用合理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是培养学生"提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7.
"阅读理解题"就是给出一段阅读文字材料或图表描述,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探索、发现、运用数学规律或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类数学能力.本文就如何依托"阅读理解题"培养数学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口算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们以口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们数学思维,发展学生们数学能力的第一关.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三化",即口算教学的直观化、合作化、变式化入手,就如何激活小学课堂中的口算教学,让口算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从目标、内容到教法进行全新改革,<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式-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模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应当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数学"问题解决"就是比较理想的栽体,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本文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及其原则、运用情景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评价来提高"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设计"一题多式"的开放性复习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思考性、探索性、挑战性的学习中,知识得到系统化,思维得到锤炼,能力得到培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一、设计一题多问,培养问题意识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一道习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12.
毛轩 《贵州教育》2007,(19):29-30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非常有用.比如,在"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仅只意味着解数学题的能力,或者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处理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包括善于用数学的头脑、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现阶段的教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的或模拟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从中收集一些有用的数学信息,为提出和解决问题备用.  相似文献   

14.
何谓探究?"从无到有"才是探究,"从无到有"就是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数学探究性教学指教师教学中,只给学生一些事实或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猜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关的原理和结论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创造的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近几年数学试题中出现的探索性命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一个机会.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学教材进行"有形"呈现的,而数学方面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内化而成的,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突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今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一线教学实践领域,"问题解决"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联想思维作为沟通数学对象和有关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载体,在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应用联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的阐述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增强学习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意识,只习惯于听教师讲课,能提问或敢于提问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样的教学状态务必要进行改良,否则长久以后就会导致学生毫无创新动力,学生在学习中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思我们的教学策略,不难发现,我们太注重教学生解答现成的数学问题,只重视结果和答案的准确性,而很少或不够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鉴于此,设计"握手问题"的教学,通过解决"买单程车票"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去探索这类数学问题的规律性,形成对"握手问题"的本质的理解,形成这类数学问题的知识链,掌握这类数学问题的解题关键.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课本上的过分"成熟"的题目使学生跳过了"数学化"的过程,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几乎被忽略,导致学生只会被动地做题,而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学会解题,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数学问题"还原为"数学现象",可以让学生从"数学事实"开始,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让他们深度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数学体验",促进领悟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