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相声和小品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受观众欢迎的两种曲艺艺术品种,其语言独具特色,或辛辣讽刺,或夸张诙谐,幽默风趣。语言变异是相声、小品创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言变异形式主要有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语体变异和语用变异。  相似文献   

2.
为取得幽默放果,小品台词往,主表现出对现实语言的夸张与变异,进而形成难以准确定位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导致演员接受语境不自足的幽默比较常见。这种现象的泛滥又使小品创作与演绎缺乏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3.
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央视春晚小品、相声,发现语言模因的基因型变异和表现型变异是语言幽默产生的模因论基础.模因变异的言语幽默生成机制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语言模因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语言幽默的生成机制,成为研究言语幽默的一个新途径,同时能够促进模因论在语言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本山小品意味深长,家喻户晓,打造了一张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被誉为赵氏小品,幽默是赵氏小品的灵魂。赵氏小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对逻辑规律的进行违反的现象,使其语言获得了深沉的幽默,逻辑规律的违反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超越或背离,通过对逻辑规律的变异而又辩证的妙用,能产生幽默,既令人发笑,又耐人寻味,这是赵本山喜剧小品幽默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赵本山是著名小品演员。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联欢晚会上享有极高声望,被誉为"小品王",曾经连霸数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得主。赵的小品如此受欢迎是和小品幽默的语言分不开的,幽默是赵小品的灵魂。本文将结合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对赵小品中的幽默话语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小品语言幽默产生中的语用因素,希望对幽默语言研究和实际交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喜剧小品能否达到高境界,幽默技巧是关键性条件,而构成幽默的主要元素是语言。对于考察当下小品中的语言幽默,每年一度的春节晚会一直是一个绝妙的样本,赵本三的幽默小品也不例外。以赵本山的小品中的精彩对话为例,用隐喻观中原型范畴理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观和图式理论(SchemaTheory)分析其中的语言幽默。  相似文献   

7.
小品话语是一种有准备的、加工过的语言,属于非真诚言语交际范畴,遵守幽默原则,这是小品话语幽默性的内因。与普通幽默相比,小品话语幽默的特殊性在于满足受众的语境认同,这是小品话语幽默性的外因。小品话语幽默性的实现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赵本山小品语言机智诙谐、灵活新颖,使得人们在观看其小品时,不由自主地被其幽默所逗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失为研究的对象。这方面的研究确实很多,但大部分都只对其语言特色加以描述,而未对其幽默的真正原因加以分析。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利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L.Auste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赵本山小品幽默的真正成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小品是语言的艺术,主要靠诙谐幽默语言和演员形象演艺吸引人。赵本山的小品深深植根于东北地区肥沃的语言土壤之中,在创作上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赵本山是当代中国小品界最有成就的幽默大师。  相似文献   

10.
喜剧小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喜剧小品中的幽默语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本文借助语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来分析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以其风趣的语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关联理论对话语交际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原理,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明示推理模式和认知语境这三个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些小品的片段进行分析,探索小品喜剧效果产生的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12.
喜剧小品中误解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创造幽默的最便捷手段。在喜剧小品中,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人们笑的神经,以语言材料打造的幽默层出不穷。而在众多的小品修辞技巧中,误解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所指的误解包含刻意曲解和无意误解。通过对小品中对话的具体分析,说明刻意曲解和无意误解在小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是近十年语用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的理论,拥有巨大的研究潜力.模因的特点是复制和传播,这一特点更好地阐释了语言文化的发展规律,为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喜剧小品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博得各阶层大众的喜爱.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喜剧小品语言具有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等...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文化作品充满了对农民负面形象的构建,而1995—2000年问赵本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连续推出的六个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喜剧小品却从正面入手,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形象的阳光面,重塑了一系列正面的农民形象,在中国文化作品中独树一帜。这些小品中突出的语言和文化策略——幽默、依附性、颠覆性和对农民生活的美化也使我们对中国农民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戏剧小品成为当今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黄宏小品表现出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特征,具有引导大众价值取向的作用。同时,黄宏小品遵循了现实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创作原则,又通过多种喜剧的表现手法,使其小品寓庄于谐,为小品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科学小品”的崛起,是呼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倡导“大众语运动”,这就意味着“科学小品”走向“大众化”之路,不仅是出于本身文体特点的自发要求,而且是来自左翼意识形态的规训与制约。而大众化的科学小品,有着独特的题材选择和内容表现,它不仅让学院式的科学变为读者大众可接受的知识,还能够随着时代推移而变化,凸显其丰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7.
小品《不差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小品,是幽默的荟萃。以往对于幽默的研究,主要从语用学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多个简短的幽默语篇,也很少有对某个小品的分析,而本文将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中的幽默话语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促成其幽默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