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恩来舌辩宋美玲杨栋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出于爱国热忱一举扣押了反对抗日、积极“剿共”的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彼时西安局势复杂,各方虎视眈眈,剑拔弩张,情况危急。一方面东北军、西北军将士主张杀蒋以揭竿起义,抗日救...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到达西安时间小考张建芳1936年工2月12日,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西北军,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而遭到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和正在西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  相似文献   

3.
针对在西安事变扣蒋战斗打响及捉蒋时间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张魁堂先生的“文寅”扣蒋说,从张、杨部署的统一行动时间、事变发动的整个过程、西安城内扣押蒋系军政大员的时间、捉住蒋介石的时间、中共对事变的反应等五个方面,用详实的史料,再次论证了扣蒋发生在12月12日早晨6点钟左右,捉住蒋介石在8点钟左右。  相似文献   

4.
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所部第二十九军首当其冲为中国抗日前锋军,其行动表现令全国人士瞩目。然而,尽管二十九军爱国将士不畏强暴,拼死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以10万之众,抵敌仅止20余天,对已经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之一,是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中放弃了原来的“以攻为守”作战方案,在不断的对敌妥协退让中贻误了事变之初的有利战机。 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离河北,宋哲元以汉奸白坚武叛乱,“北平防务空虚,治安可虑”为词,毅然率第二十九军进驻平津。其时,蒋介石尚未放弃“安内攘外”政策,日军继续步步进逼,平津地区和华北随时都有沦于敌手的危险。宋哲元身为冀察地方军政首脑,一方面与华北日军折冲樽俎,苦苦支撑“和平”局面;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关头,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在我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要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但蒋介石不仅加以拒绝,而且逼迫张、杨进攻红军。张、杨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实行“兵谏”,逮捕与囚禁了蒋介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蒋介石答应了联共抗日的要求,使事变获得和平解  相似文献   

6.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是课本中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从时间上:注意政策的阶段性。这一政策是蒋介石在1932年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破产。所  相似文献   

7.
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发生,都可视为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结晶。西安事变期间,毛泽东经历了由主张公审蒋介石到释放蒋介石的思想转变,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虽然没有使“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得到巩固,但却促成了国内和平和更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到来。国内和平的出现,毛泽东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西安事变和蒋战斗打响及捉蒋时间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张魁堂先生的“寅”扣蒋说,从张、杨部署的统一行动时间,事变发动的整个过程,西安城内和扣押蒋系军政大员的时间,捉住蒋介石的时间,中共对事变的反应等五个方面,用详实的史料,再次论证了扣蒋发生在12月12日早晨6点钟左右,捉住蒋介石在8点钟左右。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六年三日二十日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了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而制造的反动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方面作了全面妥协退让,使蒋介石轻易篡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全部军权。不久,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党人再次妥协,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被全会通过,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这就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西北地区率先形成的以共产党和红军为政治领导,有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参加的共同抗日的“三位一体”,对中国现代的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标明局部地区中共统战政策的胜利和蒋介石料共政策的破产,其在推动西安事变的发生及最终导致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即,“三位一体”的局面却走向了破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亦至为深刻。九一八事变以来,蒋介石一直奉行“摸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把主要精力用于军事“剿共”方面,根本不容许有…  相似文献   

11.
何应钦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国内各种矛盾在民族矛盾(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压力下激化的产物。在这次事变中,作为蒋介石高级军事助手、时任国民党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力主出兵讨伐,此举究竟是“害蒋”还是“救蒋”,史学界颇有争议。本文仅就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逮捕蒋介石,并扣押蒋系军政要员10余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逼迫下,接受中共所倡六项条件,获得人身自由,12月25日,在张学良的陪同下,飞抵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此,中国的政治形势出现了新的局面。这一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在当时极其紧张和复杂的局势中,能顺利的求得和平解决,是和以下诸方面的条件分不开的。一、西安事变的直接发动者,在和平解决事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在中共的积极调停下,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宋氏兄妹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五大主力”是指整编74师、第5军、第18军,新1军和新6军。这五个军是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全部换用美械装备,战斗力极强。日本军队吃过他们的不少苦头,对之也颇为忌惮。然而在反人民的内战中,“五大主力”凶悍的喧嚣很快变成了呻吟,最终带着辉煌的过去被消灭。看看埋葬它们的战役吧:孟良崮战役、辽沈战役之辽西围歼战、淮海战役之双堆集团歼战和陈官庄围歼战,哪一次不是赫赫有名!哪一次不是令蒋介石气得“痛心疾首”!哪一次不是国民党在大陆走向覆灭留下显著的标志!他们的历史是复杂的,限于篇幅,这里只作简单介绍,作为教学的佐料。  相似文献   

15.
中山舰事件后,扑朔难测的广东政坛中,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谭延闿,本文拟对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表现作一探讨.一、拟赴韶关,举兵反蒋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目的在于打击中共和排挤汪精卫,以扫清独裁障碍,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所施之突袭手段,无疑给卧病在床的汪精卫以震撼、羞怒,因而有“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吗?”的遣责和“二、三、四,五、六军联合起来,给我打这未经党代表付署、擅调军队,自由行动的反革命蒋介石”的联盟呼吁.事实上,各界对于蒋介石擅自行动,宣布戒严.逮捕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住宅等做法也如汪精卫一样义愤填膺、在军界尤为明显.当蒋介石发动事变消息传来,对其跋扈专横,“早已愤懑不平“的谭延闿就欲有所动作,“欲谋联合三、四各军共同讨蒋”.从第三军朱培德处也传来了向蒋介石提出异议,“并准备从西江北江向广州移动”的消息.谭延闿还亲自赶到苏联顾问团住址.称蒋介石为“反革命”,提议“严厉反蒋之法”.王若飞的《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资料更说明,谭延闿曾经找过毛泽东,向他提出了反击蒋介石的主张.另据亲历者回忆,谭延闿曾饬令准备专车,拟赴韶关调兵(当时第二军驻扎北江一带),正式发动反蒋.周恩来也曾有“这时、谭  相似文献   

16.
<正>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歼灭了西安城内的反动军警,扣押了蒋介石和他的十几名军政大员,顺利完成了既定计划,那么,当时扣蒋为什么能一击成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张学良、杨虎城对扣蒋进行了长期的酝酿和周密的部署。  相似文献   

17.
1936年 12月 2 5日 ,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 ,标志着西安事变的初步和平解决。但西安事变的遗留问题 ,即东北军、17路军如何处理 ,无疑成为解决西安事变善后的关键。现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对此加以研究 ,以利于对西安事变全貌的理解。一张学良送蒋回南京 ,临行前匆匆留下一手谕 ,指示西安诸事悉听杨虎城、于学忠指挥。但杨、于二人在西安方面实权并不多 ,倒是送蒋而被囚禁的张学良多次书信、电报影响着西安的一切。12月 2 5日 ,张学良在洛阳致电西安 ,要求释放被扣的蒋方十几个军政大员。电报在西安引起强烈的反响。少壮派孙铭九、应德田等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持久战理论的胜利。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抗战进行了十个月后就提出了著名的持久战理论。其实,蒋介石在抗战时期也提出了持久战思想,他所倡导的是“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两阶段”的持久战,注重“向国内退军”和“以空间换时间”,实行单纯防御,把阵地战置于首位,辅之以运动战和游击战,逐次消耗敌军,以求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20.
走马楼吴简州中仓出米简中频繁出现有向“典军”下属诸曹吏支付廩奉的记录。结合传世文献,“典军”出现于汉晋之际,而孙吴典军并非将军号,实则是负责军中文书行政的职官,设置于中军。孙吴典军分曹理事,僚属组织一如郡县曹吏,兼管军政与民政,在军事上负责登记军功、调配军需,在民政层面负责兵户及其家属管理,这应与孙吴兵户家属常随营居住有关。孙吴军事管理体制的“郡县化”与郡县行政的“军事化”,体现出孙吴社会高度军事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