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彩印报纸因为色彩鲜艳、表现力丰富而受读者的欢迎。相对于黑白印刷的传统报纸而言,彩报使人们更具体地看到新闻的真实面貌。例如彩色照片更真切地还原了多彩世界的原貌,色彩使新闻得到更好的传播。但有些报纸在色彩运用中表现出随心所欲的倾向,过分强调色彩的丰富和刺激强度,存在一些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骆曲波 《新闻窗》2009,(2):36-37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就当前的重大问题或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新闻体裁,隶属于论说文体。评论写作讲求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注重理论色彩,感情色彩与文学色彩的高度统一,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动人的效果。一篇好的评论,不仅让人对是非美丑、善恶忠奸有洞若观火之感,更能给人一种思想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评论写作当中要把握的东西很多,情理与文采则好似评论写作的双翼,对增强评论的表达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生活本身是多色彩的。新闻是对多色彩生活的客观反映,因此,新闻语言也应是多色彩的。在现代五光十色、色彩斑澜的世界里,对于那些“单色调”的、呆板乏味的新闻,广大受众是不会买账的。本来,一篇新闻题材抓得很好,由于语言  相似文献   

4.
新闻版色彩运用确立版面主色调,为的是增强版面的层次,凸显新闻内容;版式色彩和合理的色彩明度对比和色相对比都是为了凸显文字标题和内容;新闻版式色彩设计还应当充把握运用的"度"和"量"。  相似文献   

5.
罗英侠 《新闻爱好者》2008,(11):109-110
一则新闻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之点是要看标题设计得是否新颖、巧妙。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熔铸着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出作者以及报纸鲜明的情感色彩。给标题赋予感情色彩,对新闻内容作出“一句话评论”,就能更深刻地揭示新闻的社会意义,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标题生动鲜活、光彩照人呢?  相似文献   

6.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7.
李明文 《新闻三昧》2005,(12):44-44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凼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廖芳 《新闻窗》2006,(6):60-61
中国报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彩版,使得新闻不再是传统的白纸黑字,相对而言,彩报的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它使人们能更具体地看到新闻的真实面貌。心理学研究表明,彩色的记忆是黑白记忆的3.5倍,而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体感觉只占20%;5分钟后,两者各占一半,这种状态将持续下去。这便是彩色报纸比黑白报纸更吸引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郭铮 《青年记者》2009,(16):29-30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社会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更带有亲民色彩。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中的“硬新闻”,民生新闻以“软新闻”居多,它不太关注新闻事件的重大性、政治性和严肃性,即使是重大事件也往往从民生视角、民本取向等加以报道,加上平民式的主持风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陈卓 《新闻实践》2007,(4):57-57
法制凸现的是理智,人文彰显的则是情感。法制新闻若能渗透出人文色彩,往往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人文关怀是法制新闻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说的法制新闻,不同于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是关于时事与政治方面的新闻,也叫政治新闻。时政新闻承担着最为核心的宣传任务,它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性、时效性,因而时政新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倍受关注。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时政新闻的报道容易陷入程式化和概念化,导致时政新闻受关注却不受欢迎,这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包装是一门具有功能性的视觉设计艺术,又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新闻栏目,应该满足受众的观看欲望和兴趣,适应并提高人们的审美需要。色彩的合理运用是新闻包装设计运用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色彩体现出不同新闻的内容风格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探讨电视新闻包装中不同类型色彩构成的应用,研究所体现出的新闻包装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3.
陈瑶榕 《新闻世界》2013,(12):152-154
科技新闻是对科技成果、科技事件、科技人物等进行的报道,担负着向公众普及科技的责任。科技新闻包含着人文色彩,科技新闻人物包含着人文情怀,科技发明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科技新闻报道是培养理性的人的重要途径。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应该挖掘科技人物的人文精神,揭示科技成果的人文意义,实现科技新闻的人文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视真实为第一生命,自然是追求客观的;然而新闻又是人做的,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从这个层面说,新闻天生就有不客观的基因。同一新闻事件。媒体报道中的细节有不同,并不奇怪。如果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层面看,不同记者采访得到不同的新闻细节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新闻采访作为一项专业的工作。新闻报道也必须体现应有的专业性,一个新闻报道中关键细节存在较大差异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5.
张永强 《新闻窗》2012,(2):108-109
新闻作品能不能具有文学性?用文学的手法来写新闻会不会影响新闻作品的真实性?较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似乎就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以为文学把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真实。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观察,笔者认为,具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作品,更能生动感人,并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赵红 《新闻爱好者》2011,(7):124-124
人们常说,"文贵有情","文贵情真"。写小说、写诗歌、写电视剧本强调一个"情"字,那么写人物通讯更应如此。抒情在新闻作品中有其特殊的格调,它与诗歌、散文中的抒情是不同的。新闻作品是用事实来说话的,容不得半点虚构与夸张,必须严格受到真人真事的制约。但是,新闻作品并不是只能冷面无情地摆事实、讲道理,它也需要用感情色彩去渲染,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报纸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从新闻上出彩,一场“版面改革”已然兴起。版面改革,即着重从版面设计和色彩、线条等运用上着手,加强报纸的视觉冲击力,力显除新闻价值以外能吸引受众的因素。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如何让报纸“抢眼”,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因此,色彩运用成为了“版面改革”的重头之戏。  相似文献   

18.
武志勇 《新闻记者》2004,(12):69-70
本文所讲的色彩元素是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体上,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中和事件演进的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各种颜色。对色彩元素的发现是指搜取新闻事件中所蕴含的色彩元素;对色彩元素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色彩元素的取舍,二是色彩元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所有媒体的同类项。好新闻是所有媒体梦中的情人。但好新闻不一定是大新闻,也不一定是奇闻怪事,更不是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会上,专家们经常会因为名额有限而就一件新闻的取舍争得面红耳赤。其实,好是一个主观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每个人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新闻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新闻界内部,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运动,它不仅对我国目前的新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公共新闻更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尝试从拓展公共新闻的实践主体、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加强民意调查和媒介联动、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四个方面探讨公共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