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突破口,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要求我国大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向着"双一流"目标迈进。随着大学、社会、政府、市场的关系日趋密切且复杂,在合作和应用中生产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获取自身发展,已成为大学实现"双一流"的重要路径。在知识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大学应运而生,与传统大学不同,新兴大学更强调结合社会的多样化、开放性需求进行创新、改造与突破。从战略管理视角来看,创业型战略顺应了新兴大学的特质,它是"双一流"背景下新兴大学的一种战略选择,它为新兴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供了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3.
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作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差异化、多元化发展的导向。这一理念为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通过阐述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提出背景和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理清思路,分析"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探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是面向世界的教育综合实力竞争,是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工程,受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路径依赖等影响."双一流"建设基本沿袭了一贯的遴选模式,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组织的评审方式确定入围建设单位.我国"双一流"建设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由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等差别,体现出较强的计划性和竞争性.这既反映了国家体制和制度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拔尖大学快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阵营,也潜藏着"双一流"建设中目的、手段和方式等的不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一流"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即是一种意义和理念的表述,也就是最好的、最棒的.它被人们熟悉、认知、内化,最后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对创建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的角度看,大力倡导"一流"的理念,创设争"一流"的氛围,鼓励争"一流"的特色,勇于展示"一流"的成果,赋予"一流"以中国色彩,将是我国大学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关键,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和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6.
2016年以来,我国高校首轮"双一流"建设呈现出七大基本特征,这反映为各建设高校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厘清了学科建设的核心与重点,优化了学科建设的生态布局与战略定位;深化了学科建设过程要素间关系的认识,加大了科学统筹力度;强化了大学学科社会责任,突出了大学作为"国之重器"职能;凸显了"学科群"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鼓励"学科交叉"的发展思路;强调了以"一流本科"为着眼点,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步伐,不断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上述七个方面特征既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将主导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上,我国正昂首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不断迈进.而今,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双一流"建设体系也在不选优化调整,在第二轮建设中,淡化了学校身份,聚焦学科建设.这对引导考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把学科、专业的选择放在优先位置上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与政府和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政府、高校、产业之间的"三螺旋"关系充分体现了三者之间的交织联系和紧密合作.区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动作为引导、高校的人才科研支撑以及产业的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在明确政府、产业和大学各自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高校需要主动对接区...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双一流"建设工作项目的推进,还是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的评价,都离不开"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而该标准制定的基础正是评价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双一流"建设评价的原则开展研究。通过对现有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正是解决"双一流"建设评价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文章在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基础上,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注重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大学内部质量文化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大学"双一流"提出的背景入手,探讨了我国"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的影响和机遇,并提出了在做好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应注意的师资、科研、创新、学术自由、国际交流合作、资金扶持、个性化发展等重点问题,希望对我国的大学"双一流"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