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师素质,师德为魂,而教育信念又是师德修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念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是支配教师行为的动力,对教师的职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师范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教育信念的培养与塑造,从创新选拔机制、强化博雅教育、改革实践模式、优化育人环境四个方面强化推进。  相似文献   

2.
我的教师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教材的环境下,传统的师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觉得作为一名现代教师,爱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一爱事业:忠诚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使命迫切需要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两者的不同研究历史以及教师专业化的"技术化"研究误区,一定程度上导致师德教育未能深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层面来开展。师德建设要走出困境,取得实效,必须要注重与教师专业情意提升相结合,注重师德修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形成"合金",使师德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师德修养和教师幸福感的关系,在教育界一直被讨论。从伦理学出发,师德与幸福感是有机统一的,并且师德修养应该成为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应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教师个体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是教师与其自身人格塑造的关系,从而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5.
一般职业伦理范畴和职业道德内容并不足以有效规约和保障教育者从业活动。教师职业及其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示范特征,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卓越化的内在规定性。在包括师生恋在内的与教师性道德修养有关的问题中,教师职业和职业道德的示范特征发挥引领卓越师表人格的导向作用。对待教师性道德修养问题尤其是师生恋现象,不应采取泛人性立场的过度宽容,教师个体应在自我性道德修养方面强化师德意识,契合师德修养卓越化导向。当下,规范文本和约束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为教师性道德修养提供"严管厚爱"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师德修养是教师幸福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为师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教师幸福是师德修养的目标追求。当前,师德修养遇到困境,教师幸福受到威胁,具体表现为"俗福"与"雅福"的冲突、"社会代言人"与"自我代言人"的矛盾、"师德教育"与"师德修养"的混淆。我们有必要提出坚持"德福"的价值导航、确立合理的师德目标和修养重点、强调实践中教师品行的自我砺练是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也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师德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培训院校过于注重学历层次的达标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师师德的培养被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入手,谈谈新世纪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性,以及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师德的培养要纳入制度建设轨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非常重要,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可归结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小学语丈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于相斌 《家教世界》2013,(6):287-288
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才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才能塑造好学生的灵魂,因此学校的党组织要把加强培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当作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